本书基于传统汽车设计流程,层层递进引入各汽车零部件的技术背景、开发细节、前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具体来说,本书介绍了汽车设计的理念、发展历程、设计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应汽车设计中的各个零部件的设计,重点阐述汽车总体设计、离合器设计、机械变速器设计、悬架设计和转向、制动系统设计等内容。本书还介绍了相关的汽车软件设计知识,帮助读者进行知识拓展。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汽车类专业系列教材,也适合对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新型汽车零部件设计感兴趣的读者,无论开发者、设计者、科研工作者还是刚入门的技术爱好者。本书还适合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从业人员进行深入学习。
封面
书名页
版权
前言
第1章 汽车总体设计
1.1 概述
1.2 汽车底盘演变
1.3 汽车设计方法
1.4 汽车开发程序
1.5 汽车现代设计
1.5.1 汽车形式的确定
1.5.2 汽车主要参数及发动机的选择
1.5.3 车身形式与轮胎选择
1.5.4 汽车的总体布置及运动校核
1.5.5 汽车软件设计
1.6 新能源汽车设计
1.6.1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与传动系布局
1.6.2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与传动系匹配布局
1.7 智能汽车设计
1.7.1 智能驾驶系统功能介绍
1.7.2 智能车辆传感器布局
1.7.3 智能车辆执行机构布局简介
第2章 离合器设计
2.1 概述
2.2 离合器的结构形式选择
2.2.1 从动盘数的选择
2.2.2 压紧弹簧的结构和布置形式的选择
2.2.3 膜片弹簧的支承方式
2.2.4 压盘的驱动方式
2.3 离合器的主要参数选择
2.4 离合器的设计与计算
2.4.1 离合器基本参数优化
2.4.2 膜片弹簧的弹性特性
2.4.3 膜片弹簧的强度计算
2.4.4 膜片弹簧基本参数的选择
2.4.5 膜片弹簧的制造工艺
2.5 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2.5.1 扭转减振器机构原理
2.5.2 扭转减振器主要参数选择与设计计算
2.5.3 双质量飞轮减振器
2.6 离合器的接合过程
2.7 离合器的操纵机构设计
2.8 离合器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2.8.1 从动盘总成的设计
2.8.2 离合器盖总成
2.8.3 分离轴承总成
第3章 机械变速器的设计
3.1 概述
3.2 变速器的传动机构方案分析
3.2.1 两轴式变速器
3.2.2 中间轴式变速器
3.2.3 倒档传动布置方案
3.2.4 多速变速器的组合方案分析
3.3 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
3.3.1 档位数
3.3.2 传动比范围
3.3.3 中心距
3.3.4 外形尺寸
3.3.5 轴的直径
3.3.6 齿轮参数
3.3.7 各档齿轮齿数的分配
3.4 变速器的设计和计算
3.4.1 齿轮的损坏形式
3.4.2 齿轮强度计算
3.4.3 轴的强度计算
3.5 变速器的操作机构设计
3.5.1 换档机构
3.5.2 锁定机构
3.6 同步器设计
3.6.1 惯性式同步器
3.6.2 主要参数的确定
3.6.3 同步器计算
3.7 自动变速器匹配设计
3.7.1 自动变速器匹配设计总体原则
3.7.2 自动变速器结构匹配设计
3.7.3 自动变速器性能匹配设计
3.8 机械式无级变速器
3.8.1 结构与工作原理
3.8.2 传动带
3.9 新能源汽车变速器
3.9.1 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DHT
3.9.2 纯电动汽车多档变速器
第4章 万向节和传动轴设计
4.1 概述
4.2 普通十字轴向万向节
4.2.1 普通十字轴向万向节结构
4.2.2 单个十字轴向万向节的运动特性
4.2.3 双十字轴向万向传动的运动特性
4.2.4 多十字轴向万向传动的运动特性
4.2.5 十字轴向万向节的设计
4.3 挠性万向节
4.4 准等速万向节
4.5 等速万向节
4.5.1 球叉式万向节
4.5.2 球笼式万向节
4.5.3 球笼式万向节的设计
4.6 传动轴结构分析与设计
4.7 中间支承结构分析与设计
第5章 驱动桥设计
5.1 概述
5.2 驱动桥的结构方案分析
5.3 主减速器设计
5.3.1 主减速器的结构形式
5.3.2 主减速器基本参数选择与计算载荷的确定
5.3.3 主减速器锥齿轮强度计算
5.3.4 主减速器锥齿轮轴承的载荷计算
5.3.5 锥齿轮材料
5.4 差速器设计
5.4.1 差速器结构形式选择
5.4.2 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齿轮设计
5.4.3 多桥驱动汽车的轴间差速器
5.4.4 黏性联轴器结构及在汽车上的布置
5.5 车轮传动装置设计
5.5.1 结构形式分析
5.5.2 半轴计算
5.5.3 半轴可靠性设计
5.5.4 半轴结构设计
5.6 驱动桥壳设计
5.6.1 驱动桥壳结构方案分析
5.6.2 驱动桥壳强度计算
第6章 悬架设计
6.1 概述
6.1.1 悬架的基础及分类
6.1.2 新型悬架
6.2 悬架的主要参数的确定
6.2.1 悬架的静挠度fc
6.2.2 悬架的动挠度fd
6.2.3 悬架的弹性特性
6.2.4 后悬架主弹簧和副弹簧的刚度分配
6.2.5 悬架的侧倾角刚度以及前后轴之间的分配
6.3 钢板弹簧的设计及计算
6.4 扭杆弹簧的设计
6.5 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设计
6.5.1 设计要求
6.5.2 导向机构的布置参数
6.5.3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设计
6.5.4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设计
6.6 减振器的主要参数和尺寸的选择
6.7 横向稳定杆的设计
第7章 转向系统设计
7.1 概述
7.2 机械式转向器方案分析与设计
7.2.1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7.2.2 整体式转向器
7.3 机械式转向器主要性能参数
7.3.1 转向系统的角传动比
7.3.2 转向系统的转矩传动比
7.3.3 转向器的效率
7.4 动力转向机构设计
7.4.1 动力转向系统概述
7.4.2 整体式动力转向器
7.4.3 齿轮齿条式动力转向器
7.4.4 转阀特性曲线的计算
7.4.5 动力转向泵
7.4.6 动力转向油罐
7.4.7 动力转向油管
7.5 转向梯形设计
7.5.1 汽车转向时理想的内、外前轮转角关系
7.5.2 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校核
7.5.3 轮胎侧偏角对转向时内、外前轮转角之间理想关系的影响
7.6 转向杆系与悬架的匹配设计
7.6.1 在前悬架是纵置钢板弹簧的汽车中转向纵拉杆的布置
7.6.2 在采用双横臂式前悬架的汽车中的转向杆系布置
7.6.3 在采用麦克弗森式前悬架的汽车中的转向杆系布置
7.6.4 前束角随着前轮上、下跳动的变化特性曲线
7.6.5 车轮前、后移动时前束角的控制
7.7 线控转向系统
7.7.1 线控转向结构组成
7.7.2 路感反馈控制策略
7.7.3 转向执行控制策略
7.7.4 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策略
第8章 制动系统设计
8.1 概述
8.2 制动器的结构方案分析
8.2.1 鼓式制动器
8.2.2 盘式制动器
8.3 制动器主要参数的确定
8.3.1 鼓式制动器主要参数的确定
8.3.2 盘式制动器主要参数的确定
8.4 制动器的设计与计算
8.4.1 鼓式制动器的设计计算
8.4.2 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计算
8.4.3 摩擦衬片磨损特性的计算
8.4.4 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矩的确定
8.4.5 应急制动和驻车制动所需的制动力矩
8.5 制动驱动机构
8.5.1 简单制动系
8.5.2 动力制动系
8.5.3 伺服制动系
8.5.4 分路系统
8.5.5 液压制动驱动机构的设计计算
8.5.6 真空助力器的设计计算
8.6 制动力调节机构
8.6.1 限压阀
8.6.2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8.7 线控制动系统
8.7.1 电子液压制动EHB系统
8.7.2 电子机械制动EMB系统
8.7.3 iBooster结构及设计
第9章 汽车系统性能设计
9.1 车辆模型建立
9.1.1 数学模型设计
9.1.2 连续和离散模型
9.1.3 分析和数值模型
9.2 汽车操纵稳定性计算
9.2.1 线性三自由度车辆操纵性模型及模型参数
9.2.2 不足转向度K的计算
9.3 汽车结构动力学设计
9.3.1 振动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9.3.2 结构响应分析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9.4 汽车结构轻量化设计
9.5 汽车结构抗疲劳和可靠性设计
9.5.1 零部件的抗疲劳设计方法
9.5.2 汽车可靠性设计
9.6 汽车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
9.6.1 计算机辅助技术
9.6.2 有限元辅助设计方法
9.6.3 底盘结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参考文献
封底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京icp备14043556号-1 (署)网出证(京)字第214号 Copyright (C) 2001 CmpBoo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