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手册》自1991年出版以来,以其“科学、先进、实用、可靠”的特点,它一直是设计人员所倚重的和必备的工具书,深受读者欢迎。新修订的《机械设计手册》第5版,既涵盖了常规的经典传统内容,又全面涵盖了现代设计的基本内容,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恢宏巨著,曾获201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书以基于系统工程的产品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为纲,科学地对各种传统的、现代的和先进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类,明确其功能和应用对象,并依此谋篇布局,构建了科学、先进、实用的独特结构体系。前4卷是以常规设计和传统设计为基本内容,在以前4版的基础上,开展了大规模的重新修订,努力贯彻了实用、新颖、可靠、简明、使用方便的编写原则,编入了大量的新标准、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理论和新的计算方法,后两卷是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进行了既全面、系统又具有可应用性的编写,使其更具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例如,以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五大组成部分的技术要点为主线并以产品设计为背景,展开机电一体化技术篇的编写,在系统性、完整性、应用性等方面与其他同类手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色。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上首次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对现有70多种设计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多达21种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具体应用的编写和介绍,最后以产品综合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充分体现了该手册的科学价值和显明特色,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机械设计领域的现代化水平发挥了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封面
版权
编写和审稿人员
本卷编辑人员
前言
第1篇 常用设计资料和数据
第1章 常用符号和数据
1 常用符号
1.1 常用字母(见表1.1-1~表1.1-3)
1.2 国内和国外部分标准代号(见表1.1-4、表1.1-5)
1.3 数学符号(见表1.1-6)
1.4 化学元素符号(见表1.1-7)
2 常用数据表
2.1 金属硬度与强度换算(见表1.1-8~表1.1-12)
2.2 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见表1.1-13~表1.1-19)
2.3 常用材料及物体的摩擦因数(见表1.1-20~表1.1-23)
2.4 机械传动效率的概略值(见表1.1-24)
2.5 常用物理量常数(见表1.1-25)
3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摘自GB/T 321—2005、GB/T 19763—2005、GB/T 19764—2005)
3.1 术语与定义
3.1.1 优先数系
3.1.2 系列代号
3.2 系列的种类
3.3 优先数的计算与序号N的运用
3.4 系列选择原则
3.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的应用示例[8]
第2章 计量单位和单位换算
1 国际单位制(SI)单位(见表1.2-1~表1.2-4)(摘自GB 3100—1993)
2 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见表1.2-5)
3 常用物理量符号及其法定单位(见表1.2-6)
4 计量单位换算(见表1.2-7)
第3章 常用数学公式
1 代数
1.1 二项式公式、多项式公式和因式分解
1.1.1 二项式公式
1.1.2 多项式公式
1.1.3 因式分解
1.2 指数和根式
1.2.1 指数
1.2.2 根式
1.3 对数
1.3.1 运算法则(设a>0)
1.3.2 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
1.4 不等式
1.4.1 代数不等式
1.4.2 三角不等式
1.4.3 含有指数、对数的不等式
1.5 代数方程
1.5.1 一元方程的解
1.5.2 一次方程组的解
1.6 级数
1.6.1 等差级数
1.6.2 等比级数
1.6.3 一些级数的前n项和
1.6.4 一些特殊级数的和
1.6.5 二项级数
1.6.6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1.6.7 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1.6.8 双曲函数和反双曲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1.7 复数和傅里叶级数
1.7.1 复数(见表1.3-1)
1.7.2 傅里叶级数
1.8 行列式和矩阵
1.8.1 行列式
1.8.2 行列式的性质
1.8.3 矩阵(见表1.3-2)
1.8.4 矩阵的运算(见表1.3-3)
1.8.5 初等变换、初等方阵及其关系(见表1.3-4,表1.3-5)
1.8.6 等价矩阵和矩阵的秩
1.8.7 分块矩阵
1.9 线性方程组
1.9.1 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见表1.3-7)
1.9.2 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见表1.3-8)
1.9.3 线性方程组求解的消元法
2 三角函数与双曲函数
2.1 三角函数
2.1.1 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2.1.2 和差角公式
2.1.3 和差化积公式
2.1.4 积化和差公式
2.1.5 倍角公式
2.1.6 半角公式
2.1.7 正弦和余弦的幂
2.1.8 三角形(见图1.3-1)
2.2 反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2.3 双曲函数
2.3.1 双曲函数间的关系
2.3.2 反双曲函数的对数表达式
2.3.3 双曲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关系
3 平面曲线与空间图形
3.1 坐标系及坐标变换(见表1.3-9)
3.2 常用曲线(见表1.3-10)
3.3 立体图形计算公式(表1.3-11)
4 微分
4.1 特殊极限值
4.2 导数
4.2.1 导数符号
4.2.2 求导法则
4.2.3 基本导数公式(见表1.3-12)
4.2.4 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公式(见表1.3-13)
4.3 泰勒公式和马克劳林公式
4.4 曲线形状的导数特征(见表1.3-14)
4.5 曲率和曲率中心
4.6 曲线的切线和法线(见表1.3-15)
5 积分
5.1 不定积分
5.1.1 不定积分法则
5.1.2 常用换元积分法
5.1.3 基本积分公式
5.1.4 有理函数的积分
5.1.5 无理函数的积分
5.1.6 超越函数的积分
5.2 定积分和反常积分
5.2.1 定积分一般公式
5.2.2 反常积分
5.2.3 重要定积分和反常积分公式
6 常微分方程
6.1 一阶常微分方程(见表1.3-16、表1.3-17)
6.2 二阶常微分方程(见表1.3-18、表1.3-19)
7 拉普拉斯变换
7.1 拉普拉斯变换及逆变换
7.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见表1.3-20)
7.3 拉普拉斯变换表(见表1.3-21)
7.4 拉普拉斯逆变换表(见表1.3-22)
7.5 拉普拉斯变换的应用
7.5.1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
7.5.2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
8 Z变换
8.1 Z变换及逆变换
8.2 Z变换的性质(见表1.3-24)
8.3 Z变换表(见表1.3-25)
8.4 Z逆变换表(见表1.3-26)
第4章 常用力学公式
1 静力学基本公式(见表1.4-1~表1.4-3)
2 运动学基本公式(见表1.4-4~表1.4-8)
3 动力学基本公式(见表1.4-9~表1.4-14)
4 点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见表1.4-15~表1.4-18)
5 平面图形几何性质的计算公式(见表1.4-19、表1.4-20)
6 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公式(见表1.4-21~表1.4-29)
7 杆系结构的内力、应力和位移计算公式(见表1.4-30~表1.4-32)
8 薄板小挠度弯曲时的应力与位移计算公式(线弹性范围)(见表1.4-33~表1.4-36)
9 薄壳的内力与位移计算公式(线弹性范围)(见表1.4-37~表1.4-40)
10 厚壳的应力、位移计算公式和强度设计公式(见表1.4-41~表1.4-44)
11 旋转圆筒和旋转圆盘的应力和位移计算公式(见表1.4-45、表1.4-46)
12 接触问题的应力、位移计算公式和强度计算(见表1.4-47~表1.4-51)
12.1 接触面上的应力和位移的计算公式
12.2 接触强度计算
13 构件的稳定性计算公式(见表1.4-52~表1.4-63)
14 静态应变测量计算公式(见表1.4-64~表1.4~66)
参考文献
第2篇 机械制图与机械 零部件精度设计
第1章 机械制图
1 概述
2 通用性规定
2.1 图纸幅面和格式(GB/T 14689—2008)
2.1.1 图纸幅面
2.1.2 图纸边框格式及尺寸(表2.1-3)
2.1.3 图幅分区及对中符号、方向符号(表2.1-4)
2.2 标题栏及明细栏(GB/T 10609.1—2008、GB/T 10609.2—2009)
2.2.1 标题栏的放置位置、格式和尺寸
2.2.2 明细栏的格式
2.3 比例(GB/T 14690—1993)
2.3.1 术语和定义(表2.1-7)
2.3.2 比例系列
2.3.3 比例的标注方法
2.4 字体及其在CAD制图中的规定(GB/T 14691—1993、GB/T 14665—2012)
2.4.1 字体的基本要求
2.4.2 字体示例(表2.1-10)
2.4.3 CAD制图中字体的要求
2.5 图线画法及其在CAD制图中的规定(GB/T 4457.4—2002、GB/T 17450—1998、GB/T 14665—2012)
2.5.1 图线的术语和定义(表2.1-13)
2.5.2 图线的宽度、形式和应用
2.5.3 图线画法
2.5.4 CAD制图中图线的结构
2.5.5 指引线和基准线的基本规定
2.6 剖面区域表示法
2.6.1 常用的金属材料剖面区的剖面或截面表示法
2.6.2 特殊材料的表示
3 图样画法
3.1 第一角投影法和第三角投影法(GB/T 14692—2008)
3.2 视图(GB/T 4458.1—2002)
3.2.1 视图选择
3.2.2 视图分类和画法(表2.1-28)
3.2.3 视图的其他表示法(表2.1-29)
3.3 剖视图和断面图(GB/T 4458.6—2002)
3.3.1 剖视图
3.3.2 断面图
3.4 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GB/T 16675.1—2012)
3.4.1 简化画法
3.4.2 规定画法(表2.1-38)
3.5 尺寸注法(GB/T 4458.4—2003、GB/T 16675.2—2012)
3.5.1 基本规则
3.5.2 尺寸注法的一般规定(GB/T 4458.4—2003)
3.5.3 简化注法(GB/T 16675.2—2012)
3.6 尺寸公差与配合注法(GB/T 4458.5—2003)
3.6.1 公差与配合的一般标注
3.6.2 配制配合的标注
3.7 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GB/T 4458.2—2003)
3.7.1 序号及编排方法(表2.1-50)
3.7.2 装配图中序号编排的基本要求
3.8 轴测图(GB/T 4458.3—2013)
3.8.1 轴测投影基本概念
3.8.2 绘制轴测图的基本方法
3.9 常见结构(螺纹、花键、中心孔)表示法(GB/T 4459.1—1995、GB/T 4459.3—2000、GB/T 4459.5—1999)
3.9.1 螺纹表示法(GB/T 4459.1—1995)
3.9.2 花键表示法(GB/T 4459.3—2000)
3.9.3 中心孔表示法(GB/T 4459.5—1999)
3.10 常用件(螺纹紧固件、齿轮、弹簧、滚动轴承、动密封圈)表示法(GB/T 4459.1—1995、GB/T 4459.2—2003、GB/T 4459.4—2003、GB/T 4459.7—1998、GB/T 4459.8—2009、GB/T 4459.9—2009)
3.10.1 带螺纹的紧固件的表示法(GB/T 4459.1—1995、GB/T 1237—2000)
3.10.2 齿轮表示法(GB/T 4459.2—2003)
3.10.3 弹簧表示法(GB/T 4459.4—2003)
3.10.4 滚动轴承表示法(GB/T 4459.7—1998)
3.10.5 动密封圈表示法(GB/T 4459.8—2009、GB/T 4459.9—2009)
第2章 极限、配合与公差
1 极限与配合
1.1 极限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
1.1.1 术语和定义(表2.2-2)
1.1.2 标准公差
1.1.3 基本偏差
1.1.4 公差带
1.1.5 配合
1.1.6 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
1.2 标准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1.2.1 标准公差的选用
1.2.2 配合的选用
2 线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
2.1 线性和角度尺寸一般公差的概念和应用
2.2 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
3 圆锥公差与配合
3.1 圆锥的锥度与锥角系列
3.1.1 术语和定义
3.1.2 锥度与锥角系列(GB/T 157—2001)
3.1.3 应用说明
3.2 圆锥公差
3.2.1 术语和定义
3.2.2 圆锥公差的项目和给定方法
3.2.3 圆锥公差数值
3.2.4 应用说明
3.3 圆锥配合
3.3.1 圆锥配合的形式
3.3.2 术语和定义
3.3.3 圆锥配合的一般规定
3.3.4 应用说明
4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
4.1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标准(GB/T 3177—2009)的主要内容
4.1.1 验收原则
4.1.2 验收方法的基础
4.1.3 标准温度
4.1.4 验收极限
4.1.5 计量器具的选择
4.1.6 仲裁
4.2 应用说明
4.2.1 适用范围
4.2.2 验收原则和验收极限
4.2.3 计量器具的选择说明
第3章 几何公差
1 概述
1.1 零件的几何特性
1.2 几何公差标准及对应的ISO标准
2 几何公差的术语、定义或解释
2.1 几何公差要素类的术语及其定义或解释(表2.3-2、表2.3-3)
2.2 基准和基准体系术语定义(见表2.3-4)
3 几何公差的符号与标注
3.1 几何公差标注的基本原则
3.2 几何公差的分类、几何特征、符号及附加符号(见表2.3-5)
3.3 几何公差标注方法
3.4 公差带标注的规定
3.5 废止的标注方法
4 几何公差的公差带定义、标注解释
5 延伸公差带的含义及标注
6 几何公差的公差值
6.1 未注公差值
6.1.1 未注公差值的基本概念
6.1.2 采用未注公差值的优点
6.1.3 未注公差值的规定
6.1.4 未注公差值在图样上的表示方法
6.1.5 未注公差值的测量
6.1.6 未注公差值的应用要点
6.1.7 综合示例
6.2 几何公差注出公差值
6.2.1 注出公差值的选用原则
6.2.2 注出公差值数系表
6.2.3 常用的加工方法可达到的几何公差等级(仅供参考)
7 公差原则
7.1 独立原则
7.2 包容要求
7.3 最大实体要求
7.4 最小实体要求
7.5 可逆要求
7.6 公差原则的综合分析与选用
8 综合示例
第4章 表面结构
1 概述
1.1 基本概念
1.2 国家标准与对应的ISO标准
2 术语及定义
2.1 一般术语及定义
2.2 几何参数术语及定义
2.3 表面轮廓参数术语及定义
2.4 GB/T 3505新、旧标准的区别
3 表面粗糙度
3.1 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及设备功能的影响
3.1.1 对机械零件的影响
3.1.2 对机械设备功能的影响
3.2 表面粗糙度数值及其选用原则
3.2.1 参数值、取样长度值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3.2.2 参数及参数值的选用原则
3.2.3 实际应用中有关参数的经验图表
3.2.4 参数值应用举例
3.3 木制件表面粗糙度及其参数值
3.3.1 评定参数及其数值
3.3.2 选用木制件表面粗糙度的一般规则
4 表面波纹度
4.1 表面波纹度术语及定义
4.1.1 表面、轮廓及基准的术语及定义(表2.4-24)
4.1.2 波纹度参数的术语及定义(表2.4-25)
4.1.3 新、旧标准在术语与参数代号方面的变化
4.2 表面波纹度参数值
4.3 不同加工方法可能达到的表面波纹度幅值范围
5 表面缺陷
5.1 一般术语与定义
5.2 表面缺陷的特征和参数
5.3 表面缺陷类型的术语及定义
5.3.1 凹缺陷的术语及定义(表2.4-32)
5.3.2 凸缺陷的术语及定义(表2.4-33)
5.3.3 混合表面缺陷
5.3.4 区域缺陷和外观缺陷
6 表面结构的表示法
6.1 表面结构的图形符号及代号(GB/T 131—2006)
6.1.1 表面结构的图形符号及其组成
6.1.2 图形符号的比例和尺寸
6.1.3 表面纹理符号及标注解释
6.2 标注参数及附加要求的规定
6.2.1 表面结构的四项内容
6.2.2 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的标注
6.2.3 传输带的标注
6.2.4 极限值判断规则的标注
6.2.5 表面参数的双向极限值的标注
6.2.6 表面结构代号示例及含义
6.2.7 其他标注的规定
6.3 表面结构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
6.4 表面结构代号的综合示例
6.5 新、旧国家标准GB/T 131的主要不同点
7 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
7.1 参数测定
7.2 测得值与规定值的对比规则
7.3 参数评定的基本要求
7.4 粗糙度轮廓参数的测量
7.4.1 非周期性粗糙度轮廓的测量程序
7.4.2 周期性粗糙度轮廓的测量程序
8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8.1 铸造表面比较样块
8.1.1 样块的分类及参数值
8.1.2 样块的表面特征
8.1.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方法
8.1.4 样块的结构尺寸
8.1.5 样块的标志
8.2 机械加工——磨、车、镗、铣、插及刨
8.2.1 样块的定义及表面特征
8.2.2 样块的分类及参数值
8.2.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8.2.4 样块的加工纹理
8.2.5 样块的结构尺寸及标志
8.3 电火花、抛(喷)丸、喷砂、研磨、锉、抛光表面比较样块
8.3.1 电火花、研磨、锉和抛光表面及抛(喷)丸、喷砂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值(表2.4-58及表2.4-59)
8.3.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8.4 木制件表面比较样块
8.4.1 样块的定义及表面特征
8.4.2 样块的分类及参数值
8.4.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8.4.4 样块的结构尺寸与标志
参考文献
第3篇 机械工程材料
第1章 钢铁材料
1 钢铁材料牌号表示方法
1.1 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见表3.1-1~表3.1-3)
1.2 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
1.3 金属材料常用力学性能名称、符号及含义(见表3.1-5)
2 铸铁
2.1 灰铸铁件(见表3.1-6~表3.1-9)
2.2 可锻铸铁件(见表3.1-10)
2.3 球墨铸铁件(见表3.1-11)
2.4 低温铁素体球墨铸铁件(见表3.1-12)
2.5 蠕墨铸铁件(见表3.1-13~表3.1-20)
2.6 耐热铸铁件(见表3.1-21、表3.1-22)
2.7 高硅耐蚀铸铁件(见表3.1-23、表3.1-24)
2.8 抗磨白口铸铁件(见表3.1-25~表3.1-27)
2.9 铬锰钨系抗磨铸铁件(见表3.1-28)
2.10 奥氏体铸铁件(见表3.1-29~表3.1-35)
3 钢
3.1 铸钢
3.1.1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见表3.1-36、表3.1-37)
3.1.2 熔模铸造碳钢件(见表3.1-38、表3.1-39)
3.1.3 焊接结构用铸钢件(见表3.1-40)
3.1.4 奥氏体锰钢铸件(见表3.1-41)
3.1.5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钢铸件(见表3.1-42)
3.1.6 大型低合金钢铸件(见表3.1-43、表3.1-44)
3.1.7 一般用途耐蚀钢铸件(见表3.1-45~表3.1-50)
3.1.8 工程结构用中、高强度不锈钢铸件(见表3.1-51、表3.1-52)
3.1.9 一般用途耐热钢和合金铸件(见表3.1-53)
3.1.10 耐磨钢铸件(见表3.1-54)
3.1.11 耐磨耐蚀钢铸件(见表3.1-55)
3.1.12 低温承压通用铸钢件(见表3.1-56、表3.1-57)
3.1.13 高温承压马氏体不锈钢和合金钢通用铸件(见表3.1-58~表3.1-61)
3.2 结构钢
3.2.1 碳素结构钢(见表3.1-62)
3.2.2 优质碳素结构钢(见表3.1-63~表3.1-65)
3.2.3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见表3.1-66~表3.1-72)
3.2.4 合金结构钢(见表3.1-73~表3.1-77)
3.2.5 保证淬透性结构钢(见表3.1-78、表3.1-79)
3.2.6 耐候结构钢(见表3.1-80)
3.2.7 冷镦和冷挤压用钢(见表3.1-81~表3.1-93)
3.2.8 非调质机械结构钢(见表3.1-94、表3.1-95)
3.2.9 易切削结构钢(见表3.1-96)
3.2.10 弹簧钢(见表3.1-97)
3.2.11 桥梁用结构钢(见表3.1-98~表3.1-100)
3.2.12 锻件用结构钢(见表3.1-101)
3.2.13 超高强度合金钢锻件(见表3.1-102~表3.1-105)
3.2.14 大型不锈、耐酸、耐热钢锻件(见表3.1-106)
3.3 工具钢
3.3.1 高速工具钢(见表3.1-107~表3.1-109)
3.3.2 工模具钢(见表3.1-110~表3.1-118)
3.4 不锈钢和耐热钢
3.4.1 不锈钢(见表3.1-128~表3.1-136)
3.4.2 耐热钢(见表3.1-137~表3.1-141)
3.5 轴承钢
3.5.1 高碳铬轴承钢(见表3.1-142)
3.5.2 高碳铬不锈轴承钢(见表3.1-143)
3.5.3 渗碳轴承钢(见表3.1-144~表3.1-146)
3.5.4 碳素轴承钢(见表3.1-147、表3.1-148)
4 钢铁材料国内外牌号对照
4.1 铸铁国内外牌号对照(见表3.1-149~表3.1-153)
4.2 铸钢国内外牌号对照(见表3.1-154~表3.1-159)
4.3 结构钢国内外牌号对照(见表3.1-160~表3.1-169)
4.4 工具钢国内外牌号对照(见表3.1-170~表3.1-172)
4.5 轴承钢国内外牌号对照(见表3.1-173、表3.1-174)
4.6 不锈钢和耐热钢国内外牌号对照(见表3.1-175)
5 钢材
5.1 型材
5.1.1 热轧钢棒(见表3.1-176~表3.1-178)
5.1.2 热轧型钢
5.1.3 热轧H型钢(见表3.1-184~表3.1-187)
5.1.4 锻制钢棒(见表3.1-188、表3.1-189)
5.1.5 冷拉圆钢、方钢和六角钢(见表3.1-190、表3.1-191)
5.1.6 银亮钢(见表3.1-192)
5.1.7 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
5.1.8 通用冷弯开口型钢(见表3.1-197)
5.1.9 热轧轻轨(见表3.1-198~表3.1-200)
5.2 钢板和钢带
5.2.1 冷轧钢板和钢带尺寸规格(见表3.1-201、表3.1-202)
5.2.2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和钢带(见表3.1-203)
5.2.3 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见表3.1-204~表3.1-217)
5.2.4 热轧钢板和钢带尺寸规格(见表3.1-218)
5.2.5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见表3.1-219)
5.2.6 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见表3.1-220)
5.2.7 超高强度结构用热处理钢板(见表3.1-221)
5.2.8 高强度结构用调质钢板(见表3.1-222)
5.2.9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5.2.10 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板(见表3.1-224)
5.2.11 耐热钢板和钢带(见表3.1-225~表3.1-231)
5.2.12 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见表3.1-232)
5.2.13 花纹钢板(见表3.1-233)
5.3 钢管
5.3.1 焊接钢管尺寸及单位长度理论质量
5.3.2 直缝电焊钢管(见表3.1-237)
5.3.3 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见表3.1~238~表3.1-240)
5.3.4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见表3.1-241)
5.3.5 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焊接钢管(见表3.1-242~表3.1-244)
5.3.6 双层铜焊钢管(见表3.1-245)
5.3.7 无缝钢管尺寸及单位长度理论质量(见表3.1-246~表3.1-248)
5.3.8 结构用无缝钢管和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见表3.1-249)
5.3.9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见表3.1-250~表3.1~252)
5.3.10 结构用不锈钢无缝钢管(见表3.1-253)
5.3.11 不锈钢极薄壁无缝钢管(见表3.1-254)
5.3.12 薄壁不锈钢水管(见表3.1-255)
5.3.13 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见表3.1-256~表3.1-258)
5.3.14 低温管道用无缝钢管(见表3.1-259~表3.1-261)
5.3.15 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见表3.1-262~表3.1-263)
5.3.16 冷拔异型钢管(见表3.1-264~表3.1-266)
5.3.17 P3型镀锌金属软管(见表3.1-267)
5.3.18 S型钎焊不锈钢金属软管(见表3.1-268)
5.4 钢丝
5.4.1 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和六角钢丝(见表3.1-269、表3.1-270)
5.4.2 一般用途低碳钢丝(见表3.1-271、表3.1-272)
5.4.3 重要用途低碳钢丝(见表3.1-273)
5.4.4 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见表3.1-274~表3.1-277)
5.4.5 优质碳素结构钢丝(见表3.1-278)
5.4.6 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见表3.1-279)
5.4.7 冷拉碳素弹簧钢丝(见表3.1-280、表3.1-281)
5.4.8 合金弹簧钢丝(见表3.1-282)
5.4.9 合金结构钢丝(见表3.1-283)
5.4.10 不锈钢丝(见表3.1-284、表3.1-285)
5.4.11 不锈弹簧钢丝(见表3.1-286)
5.4.12 高速工具钢丝(见表3.1-287)
6 粉末冶金材料
6.1 粉末冶金结构材料
6.1.1 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见表3.1-288、表3.1-289)
6.1.2 铁基粉末冶金结构零件材料(见表3.1-290~表3.1~298)
6.1.3 热处理状态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见表3.1-299)
6.1.4 烧结奥氏体不锈钢结构零件材料(见表3.1-300)
6.1.5 烧结锡青铜结构材料(见表3.1-301)
6.1.6 美国MPIF标准粉末冶金结构零件材料
6.2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6.2.1 铁基干式摩擦材料(见表3.1-327~表3.1-329)
6.2.2 铜基干式摩擦材料(见表3.1-330)
6.2.3 铜基湿式摩擦材料(见表3.1-331~表3.1-333)
6.2.4 铁-铜基摩擦材料
6.3 粉末冶金减摩材料
6.3.1 粉末冶金铁基和铜基轴承材料(见表3.1-335)
6.3.2 粉末冶金轴承用青铜、青铜-石墨材料(见表3.1-336、表3.1-337)
6.3.3 美国MPIF标准粉末冶金自润滑轴承材料
6.3.4 美国SAE烧结钢-铜铅合金减摩双金属带材(见表3.1-346)
6.3.5 日本烧结金属含油轴承材料(见表3.1-347、表3.1-348)
6.3.6 德国轴承材料(见表3.1-349)
6.3.7 烧结金属石墨材料(见表3.1-350、表3.1-351)
6.3.8 烧结金属含油轴承无铅合金材料(见表3.1-352)
6.4 粉末冶金过滤材料
6.4.1 烧结金属过滤元件(见表3.1-353~表3.1-360)
6.4.2 烧结不锈钢过滤元件(见表3.1-361~表3.1-371)
6.4.3 烧结金属纤维毡(见表3.1-372)
6.4.4 烧结锡青铜过滤元件(见表3.1-373、表3.1-374)
7 常用机械零件钢铁材料的选用(见表3.1-375)
第2章 有色金属材料
1 有色金属及合金牌号表示方法
1.1 有色金属及合金加工产品牌号表示方法(见表3.2-1)
1.2 有色金属及合金铸造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2 铜及铜合金
2.1 铜及铜合金铸造产品
2.1.1 铸造铜及铜合金(见表3.2-2~表3.2-5)
2.1.2 压铸铜合金(见表3.2-6)
2.2 加工铜及铜合金
2.2.1 加工铜及铜合金的牌号、特性及应用(见表3.2-7)
2.2.2 加工铜及铜合金一般室温力学性能(见表3.2-8~表3.2-10)
2.2.3 加工铜合金高、低温力学性能(见表3.2-11~表3.2-15)
2.2.4 加工铜合金的物理性能(见表3.2-16、表3.2-17)
2.2.5 加工铜合金的耐蚀性能(见表3.2-18、表3.2-19)
2.3 铜及铜合金的热处理类型及应用(见表3.2-20)
2.4 铜及铜合金加工产品
2.4.1 铜及铜合金拉制棒材(见表3.2-21~表3.2-23)
2.4.2 铜及铜合金挤制棒材(见表3.2-24、表3.2-25)
2.4.3 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材尺寸规格(见表3.2-26、表3.2-27)
2.4.4 铜及铜合金拉制管(见表3.2-28)
2.4.5 铜及铜合金挤制管(见表3.2-29)
2.4.6 铜及铜合金板材(见表3.2-30、表3.2-31)
2.4.7 铜及铜合金带材(见表3.2-32)
2.4.8 铜及铜合金箔材(见表3.2-33)
2.4.9 铜及铜合金线材(见表3.2-34、表3.2-35)
2.4.10 铍青铜线(见表3.2-36)
2.4.11 铜及铜合金扁线(见表3.2-37、表3.2-38)
2.5 铜及铜合金锻件(见表3.2-39~表3.2-51)
3 铝及铝合金
3.1 铝及铝合金铸造产品
3.1.1 铸造铝合金(见表3.2-52~表3.2-58)
3.1.2 压铸铝合金(见表3.2-59)
3.1.3 铸造铝合金锭(见表3.2-60)
3.2 变形铝及铝合金牌号、特性及状态代号
3.2.1 变形铝及铝合金牌号、特性及应用(见表3.2-61)
3.2.2 变形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见表3.2-62)
3.2.3 变形铝合金的热处理类型及应用(见表3.2-63)
3.3 变形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
3.3.1 铝及铝合金挤压棒材(见表3.2-64~表3.2-66)
3.3.2 铝及铝合金挤压扁棒(见表3.2-67)
3.3.3 铝及铝合金管材尺寸规格(见表3.2-68)
3.3.4 铝及铝合金拉(轧)制无缝管(见表3.2-69)
3.3.5 铝及铝合金热挤压无缝圆管(见表3.2-70)
3.3.6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见表3.2-71~表3.2-75)
3.3.7 铝及铝合金花纹板
3.3.8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箔(见表3.2-78、表3.2-79)
3.3.9 铝及铝合金(导体用)拉制圆线(见表3.2-80)
4 钛及钛合金(见表3.2-81)
4.1 铸造钛及钛合金和铸件(见表3.2-81~表3.2-83)
4.2 加工钛及钛合金牌号、特性及应用(见表3.2-84~表3.2-87)
4.3 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
4.3.1 钛及钛合金棒材(见表3.2-88)
4.3.2 钛及钛合金无缝管(见表3.2-89~表3.2-91)
4.3.3 钛及钛合金挤压管(见表3.2-92~表3.2-94)
4.3.4 钛及钛合金板材(见表3.2-95~表3.2-97)
4.3.5 钛及钛合金饼和环(见表3.2-98~表3.2-100)
4.3.6 冷轧钛带卷(见表3.2-101、表3.2-102)
4.3.7 钛及钛合金丝(见表3.2-103、表3.2-104)
5 镁及镁合金
5.1 镁及镁合金铸造产品
5.1.1 镁合金铸件(见表3.2-105、表3.2-106)
5.1.2 铸造镁合金(见表3.2-107~表3.2-109)
5.1.3 镁合金压铸件(见表3.2-110~表3.2-113)
5.2 加工镁及镁合金牌号、特性及应用(见表3.2-114~表3.2-119)
5.3 镁及镁合金加工产品
5.3.1 镁合金热挤压棒材(见表3.2-120、表3.2-121)
5.3.2 镁合金板材和带材(见表3.2-122~表3.2-124)
5.3.3 镁合金热挤压管材(见表3.2-125)
5.3.4 镁合金热挤压型材(见表3.2-126)
6 其他有色金属材料
6.1 镍及镍合金
6.1.1 加工镍及镍合金组别、牌号、特性及应用(见表3.2-127)
6.1.2 加工镍及镍合金的物理、力学性能(见表3.2-128~表3.2-136)
6.1.3 镍及镍合金棒(见表3.2-137、表3.2-138)
6.1.4 镍及镍合金管(见表3.2-139~表3.2-142)
6.1.5 镍及镍合金板(见表3.2-143、表3.2-144)
6.1.6 镍及镍合金锻件(见表3.2-145~表3.2-148)
6.2 锌合金
6.2.1 铸造锌合金(见表3. 2-1 49)
6.2.2 压铸锌合金和锌合金压铸件(见表3.2-150)
6.2.3 加工锌及锌合金(见表3.2-151~表3.2-154)
6.3 铅及铅合金
6.3.1 铅锭(见表3.2-155)
6.3.2 铅及铅锑合金管(见表3.2-156、表3.2-157)
6.3.3 铅及铅锑合金棒和线材(见表3.2-158)
6.3.4 铅及铅锑合金板(见表3.2-159)
6.4 铸造轴承合金材料
6.4.1 铸造轴承合金锭(见表3. 2-16 0、表3 .2-16 1)
6.4.2 铸造轴承合金(见表3.2-162~表3.2-167)
7 常用机械零件有色金属材料的选用(表3.2-168)
8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
8.1 铜及铜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见表3.2-169~表3.2-173)
8.2 铝及铝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见表3.2-174~表3.2-176)
8.3 镁及镁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见表3.2-177~表3.2-180)
8.4 锌及锌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见表3.2-181、表3.2-182)
第3章 非金属材料
1 橡胶及橡胶制品
1.1 工程常用橡胶的性能及应用(见表3.3-1~表3.3-4)
1.2 橡胶板
1.2.1 工业用橡胶板(见表3.3-5)
1.2.2 设备防腐橡胶衬里(见表3.3-6)
1.3 橡胶管
1.3.1 输水通用橡胶软管(见表3.3-7)
1.3.2 蒸汽橡胶软管(见表3.3-8)
1.3.3 压缩空气用织物增强橡胶软管(见表3.3-9)
1.3.4 氧气橡胶软管(见表3.3-10)
1.3.5 乙炔橡胶软管(见表3.3-11)
1.3.6 输送无水氨用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见表3.3-12)
1.3.7 耐稀酸碱橡胶软管(见表3.3-13)
1.3.8 液化石油气(LPG)橡胶软管(见表3.3-14)
1.3.9 织物增强液压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见表3.3-15)
1.3.10 钢丝缠绕增强外覆橡胶的液压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见表3.3-16)
2 涂料
2.1 涂料产品分类及基本名称代号(见表3.3-17)
2.2 常用涂料的性能及应用(见表3.3-18~表3.3-26)
2.3 常用涂料品种(见表3.3-27)
3 水泥品种
3.1 通用硅酸盐水泥
3.1.1 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见表3.3-28)
3.1.2 掺混合料的硅酸盐水泥(见表3.3-29)
3.2 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见表3.3-30)
3.3 特快硬调凝铝酸盐水泥(见表3.3-31)
4 陶瓷
4.1 耐酸陶瓷
4.1.1 耐酸陶瓷种类、性能及应用(见表3.3-32~表3.3-35)
4.1.2 耐酸砖(见表3.3-36、表3.3-37)
4.1.3 化工陶瓷管(见表3.3-38)
4.2 过滤陶瓷
4.2.1 过滤陶瓷种类、特性及应用(见表3.3-39)
4.2.2 过滤陶瓷性能(见表3.3-40)
4.2.3 孔梯度陶瓷性能及应用(见表3.3-41)
4.3 结构陶瓷
4.3.1 常用结构陶瓷种类、特性及应用(见表3.3-42)
4.3.2 氧化铝陶瓷(见表3.3-43、表3.3-44)
4.3.3 氧化锆陶瓷(见表3.3-45)
4.3.4 氧化铍陶瓷(见表3.3-46)
4.3.5 二氧化硅陶瓷(见表3.3-47)
4.3.6 莫来石陶瓷(见表3.3-48、表3.3-49)
4.3.7 氮化硅陶瓷(见表3.3-50)
4.3.8 氮化铝陶瓷(见表3.3-51)
4.3.9 赛隆陶瓷(见表3.3-52)
4.3.10 碳化物陶瓷(见表3.3-53)
4.3.11 硼化物陶瓷(见表3.3-54)
4.3.12 硅化物陶瓷(见表3.3-55)
4.3.13 透明氧化铝陶瓷(见表3.3-56、表3.3-57)
5 玻璃
5.1 平板玻璃(见表3.3-58、表3.3-59)
5.2 钢化玻璃(见表3.3-60)
5.3 防火玻璃(见表3.3-61)
5.4 石英玻璃(见表3.3-62、表3.3-63)
6 石棉制品
6.1 常用石棉性能及应用(见表3.3-64)
6.2 温石棉(见表3.3-65)
6.3 石棉橡胶板(见表3.3-66)
6.4 耐油石棉橡胶板(见表3.3-67)
6.5 耐酸石棉橡胶板(见表3.3-68)
6.6 工农业机械用摩擦片(见表3.3-69、表3.3-70)
6.7 石棉布、带(见表3.3-71)
6.8 石棉绳(见表3.3-72)
6.9 常用密封填料(见表3.3-73)
7 木材
7.1 常用木材品种及性能(见表3.3-74、表3.3-75)
7.2 针叶树锯材和阔叶树锯材(见表3.3-76)
8 纸制品
8.1 硬钢纸板(见表3.3-77)
8.2 软钢纸板(见表3.3-78)
8.3 绝缘纸板(见表3.3-79)
9 石墨材料
9.1 碳、石墨制品的分类、特性、应用及应用实例(表3.3-80、表3.3-81)
9.2 高纯石墨(见表3.3-82)
9.3 玻璃态碳材料(见表3.3-83)
9.4 阀门用柔性石墨填料环(见表3.3-84)
9.5 机械密封用炭石墨密封环(见表3.3-85~表3.3-87)
9.6 柔性石墨板(见表3.3-88)
9.7 柔性石墨编织填料
9.8 柔性石墨复合增强(板)垫(见表3.3-90~表3.3-92)
9.9 柔性石墨金属缠绕垫片(见表3.3-93、表3.3-94)
9.10 碳(化)纤维浸渍聚四氟乙烯编织填料(见表3.3-95、表3.3-96)
9.11 机械用炭材料及制品(见表3.3-97~表3.3-99)
9.12 炭石墨耐磨材料(见表3.3-100)
9.13 不透性石墨(见表3.3-101~表3.3-104)
10 隔热材料
10.1 膨胀珍珠岩绝热制品(见表3.3-105)
10.2 绝热用玻璃棉及其制品(见表3.3-106)
10.3 膨胀蛭石及其制品(见表3.3-107~表3.3-109)
11 工业用毛毡(见表3.3-110~表3.3-115)
第4章 塑料和复合材料
1 工程常用塑料的性能和应用
1.1 工程常用塑料性能特点及应用(见表3.4-1)
1.2 工程常用塑料的技术性能(见表3. 4-2)
1.3 塑料符号和缩略语(见表3.4-3)
2 工程常用塑料的品种
2.1 聚乙烯(PE)(见表3.4-4)
2.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见表3.4-5、表3.4-6)
2.3 聚氯乙烯(PVC)(见表3.4-7、表3.4-8)
2.4 聚苯乙烯(PS)(见表3.4-9、表3.4-10)
2.5 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见表3.4-11~表3.4-13)
2.6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见表3.4-14)
2.7 聚碳酸酯(PC)(表3.4-15)
2.8 聚丙烯(PP)(见表3.4-16~表3.4-24)
2.9 聚酰胺(尼龙)(PA)(见表3.4-25~表3.4-43)
2.10 玻璃纤维增强聚碳酸酯(PC)(见表3.4-44~表3.4-50)
2.11 聚甲醛(POM)(见表3.4-51~表3.4-54)
2.12 聚醚酰亚胺(PEI)(见表3.4-55)
2.13 聚酰亚胺(PI)(见表3.4-56~表3.4-62)
2.14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见表3.4-63~表3.4-65)
2.15 聚酰胺-酰亚胺(PAI)(见表3.4-66~表3.4-71)
2.16 聚四氟乙烯(PTFE)(见表3.4-72~表3.4~79)
2.17 聚苯硫醚(PPS)(见表3.4-80~表3.4-85)
2.18 聚砜(PSF)(见表3.4-86~表3.4-90)
2.19 聚酮(见表3.4-91~表3.4-94)
2.20 聚芳酯(PAR)(见表3.4-95~表3.4-104)
2.21 液晶聚合物(LCP)(见表3.4-105)
3 工程常用塑料的选用
3.1 按要求选用(见表3.4-106~3.4-109)
3.2 常用工程塑料的性能(见表3.4-110~3.4-120)
4 预浸料(见表3.4-121~表3.4-124)
5 纤维增强塑料基复合材料
5.1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见表3.4-125)
5.2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见表3.4-126、表3.4-127)
5.3 通用型片状模塑料(SMC)(见表3.4-128)
5.4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见表3.4-129~表3.4-137)
5.5 聚丙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管和管件(见表3.4-138~表3.4-141)
5.6 石棉纤维增强塑料(见表3.4-142)
5.7 碳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见表3.4-143~表3.4-145)
5.8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见表3.4-146~表3.4-149)
5.9 混杂纤维增强塑料(见表3.4-150~表3.4-153)
6 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6.1 碳(石墨)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见表3.4-154)
6.2 碳纤维增强铅复合材料(见表3.4-155)
6.3 碳纤维增强铜复合材料(见表3.4-156)
6.4 颗粒增强金属复合材料(见表3.4-157、表3.4-158)
6.5 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见表3.4-159)
6.6 硼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见表3.4-160)
6.7 陶瓷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见表3.4-161)
6.8 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见表3.4-162)
6.9 陶瓷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见表3.4-163)
7 塑料-金属基复合材料
7.1 铝管搭接焊式铝塑管(见表3.4-164)
7.2 铝管对接焊式铝塑管(见表3.4-165)
7.3 给水衬塑复合钢管(见表3.4-166)
7.4 给水涂塑复合钢管(见表3.4-167)
7.5 钢塑复合压力管(见表3.4-168、表3.4-169)
7.6 钢塑复合管(见表3.4-170~表3.4-172)
7.7 不锈钢衬塑复合管(见表3.4-173、表3.4-174)
7.8 内衬不锈钢复合管(见表3.4-175)
7.9 塑覆铜管(见表3.4-176)
7.10 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见表3.4-177)
7.11 改性聚甲醛(POM)-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见表3.4-178)
8 陶瓷基复合材料
8.1 陶瓷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见表3.4-179)
8.2 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见表3.4-180)
8.3 金属陶瓷(见表3.4-181~表3.4-183)
8.4 氧化锆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见表3.4-184)
8.5 陶瓷内衬复合钢管(见表3.4-185)
9 层压金属复合材料
9.1 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见表3.4-186)
9.2 钛-钢复合板(见表3.4-187)
9.3 钛-不锈钢复合板(见表3.4-188~表3.4-190)
9.4 铜-钢复合板(见表3.4-191)
9.5 镍-钢复合板(见表3.4-192)
9.6 锆-钢复合板(见表3.4-193)
9.7 结构用不锈钢复合管(见表3.4-194)
9.8 流体输送用双金属复合耐腐蚀钢管(见表3.4-195~表3.4-201)
10 一般通用塑料制品
10.1 聚四氟乙烯板(见表3.4-201)
10.2 环氧树脂硬质层压板(见表3.4-202~表3.4-206)
10.3 硬质聚氯乙烯板材(见表3.4-207)
10.4 聚乙烯板(见表3.4-208)
10.5 酚醛棉布层压板(见表3.4-209)
10.6 酚醛纸层压板(见表3.4-210)
10.7 浇铸型工业有机玻璃板材(见表3.4-211)
10.8 软聚氯乙烯压延薄膜和片材(见表3.4-212)
10.9 聚四氟乙烯管材(见表3.4-213)
10.10 工业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材及管件
10.11 压缩空气用织物增强热塑性塑料软管(见表3.4-222、表3.4-223)
10.12 排吸用螺旋线增强的热塑性塑料软管(见表3.4-224、表3.4-225)
10.13 冷热水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材及管件
10.14 工业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道系统用管材(见表3.4-233)
10.15 尼龙管材(见表3.4-234)
10.16 聚四氟乙烯棒材(见表3.4-235)
10.17 尼龙棒材(见表3.4-236、表3.4-237)
11 耐磨损复合材料铸件(见表3.4-238、表3.4-239)
参考文献
第4篇 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
第1章 概论
1 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内容和实例
1.1 结构设计内容
1.2 结构设计实例
2 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3 机械零部件结构方案的评价
3.1 评价的标准
3.2 技术性评价方法
3.3 经济性评价方法
3.4 评价举例
第2章 满足功能要求的结构设计
1 利用自由度分析法的结构设计
1.1 机械零件的自由度
1.2 应用举例
1.2.1 联轴器结构设计
1.2.2 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2 利用功能面的结构设计
2.1 功能面及其参数变化
2.2 应用举例
第3章 满足工作能力要求的结构设计
1 提高强度的结构设计
1.1 提高零部件的受力合理性
1.1.1 载荷均匀分布
1.1.2 载荷分担
1.1.3 力流最短
1.1.4 自平衡设计
1.1.5 自加强
1.2 提高静强度的设计
1.2.1 降低零件载荷或应力的最大值
1.2.2 增大截面系数
1.2.3 采用空心轴提高强度
1.2.4 用拉压代替弯曲
1.2.5 等强度设计
1.2.6 弹性强化和塑性强化
1.3 提高疲劳强度的设计
1.3.1 减小应力幅
1.3.2 减小应力集中
1.3.3 改善表面状况
1.3.4 表面强化处理
1.3.5 将转轴变为心轴
1.4 提高接触强度的设计
1.4.1 增大综合曲率半径
1.4.2 以面接触代替点、线接触
1.4.3 采用合理的材料和热处理
1.5 提高冲击强度的设计
1.5.1 适当减小零件刚度
1.5.2 使用缓冲器
1.5.3 增加承受冲击的零件数
1.5.4 提高零件材料的冲击韧性
2 提高刚度的结构设计
2.1 选择弹性模量高的材料
2.2 用拉压代替弯曲
2.3 改善零件结构减小弯矩值
2.4 合理设计支承方式和位置
2.5 合理设计截面形状
2.6 用加强肋和隔板增强刚度
2.7 用预变形抵抗有害变形
2.8 提高零件表面接触刚度
3 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
3.1 改变摩擦方式
3.2 使磨损均匀的设计
3.3 采用材料分体结构
3.4 采用磨损补偿结构
3.5 局部更换易损零件
4 提高耐腐蚀性的结构设计
4.1 防止沉积区和沉积缝
4.2 防止接触腐蚀
4.3 便于更换腐蚀零件
4.4 用覆盖保护层减轻腐蚀
5 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
5.1 精度与阿贝原则
5.2 利用误差补偿提高精度
5.3 误差传递
5.4 利用误差均化提高精度
5.5 合理配置误差
5.6 消除空回
5.7 选择适当的材料
6 考虑噪声和发热的结构设计
6.1 考虑发热的结构设计
6.1.1 降低发热影响的措施
6.1.2 降低发热影响的结构设计
6.2 考虑噪声的结构设计
6.2.1 噪声的限制值
6.2.2 减小噪声的措施
6.2.3 减小噪声的结构设计
7 零部件结构设计实例
7.1 减速器结构设计
7.1.1 概述
7.1.2 减速器结构设计
7.2 滚动轴承部件结构设计
7.2.1 使轴承支承受力合理的设计
7.2.2 提高轴承支承刚度的设计
7.2.3 提高轴承精度的设计
7.2.4 满足高速要求的设计
7.2.5 适应结构需要的设计
7.2.6 轴承润滑结构设计
第4章 满足加工工艺的结构设计
1 概述
1.1 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概念
1.2 影响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因素
1.3 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基本要求
2 铸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2.1 常用铸造金属材料和铸造方法
2.1.1 常用铸造金属材料的铸造性和结构特点
2.1.2 常用铸造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2.2 铸造工艺对铸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要求
2.3 合金铸造性能对铸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要求
2.3.1 合理设计铸件壁厚
2.3.2 铸件的结构圆角与圆滑过渡
2.3.3 合理的铸件结构形状
2.4 铸造方法对铸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要求
2.4.1 压铸件的结构特点
2.4.2 熔模铸件的结构特点
2.4.3 金属型铸件的结构特点
2.5 铸造公差(摘自JB/T 5000.4—2007)
2.6 铸件缺陷与改进措施(表4.4-27)
3 锻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3.1 锻造方法与金属材料的可锻性
3.1.1 各种锻造方法及其特点
3.1.2 金属材料的可锻性
3.2 锻造方法对锻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要求
3.2.1 自由锻件的结构设计工艺性
3.2.2 模锻件的结构设计工艺性
3.3 模锻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见表4.4-42)
4 冲压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4.1 冲压方法和冲压材料的选用
4.1.1 冲压的基本工序
4.1.2 冲压材料的选用
4.2 冲压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参数
4.2.1 冲裁件
4.2.2 弯曲件
4.2.3 拉深件(见表4.4-64~表4.4-70)
4.2.4 成形件(见表4.4-71~表4.4-78)
4.3 冲压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4.4 冲压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GB/T 13914、13915、13916—2013)、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GB/T 15055—2007)
5 焊接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5.1 焊接方法及其应用
5.1.1 焊接方法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5.1.2 常用金属材料的适用焊接方法
5.2 焊接结构的设计原则
5.2.1 焊接性
5.2.2 结构刚度和减振能力
5.2.3 应力集中
5.2.4 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
5.2.5 焊接接头性能的不均匀性
5.2.6 应尽量减少和排除焊接缺陷
5.3 焊接接头的形式
5.3.1 焊接接头的特点
5.3.2 接头形式及选用
5.4 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
5.4.1 坡口参数的确定
5.4.2 碳钢、低合金钢的焊条电弧焊、气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见表4.4-95)
5.4.3 碳钢、低合金钢埋弧焊焊缝坡口的形式与尺寸(见表4.4-96)
5.4.4 铝合金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形式与尺寸(见表4.4-97)
5.4.5 铜及铜合金焊接坡口形状及尺寸(见表4.4-98)
5.4.6 接头坡口的制作
5.5 焊接件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见表4.4-99)
5.6 焊接件的几何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
5.6.1 线性尺寸公差(见表4.4-100)
5.6.2 角度尺寸公差(见表4.4-101)
5.6.3 直线度、平面度和平行度公差
5.6.4 焊前弯曲成形的筒体允差(见表4.4-103)
5.6.5 焊前管子的弯曲半径、圆度公差及允许波纹度(见表4.4-104)
5.7 焊接质量检验
6 金属切削加工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6.1 金属材料的可加工性
6.2 金属切削加工件的一般标准
6.2.1 标准尺寸(见表4.4-107)
6.2.2 圆锥的锥度与锥角系列(见表4.4-108、表4.4-109)
6.2.3 棱体的角度与斜度(见表4.4-111、表4.4-112)
6.2.4 中心孔(见表4.4-113、表4.4-114)
6.2.5 零件的倒圆、倒角(见表4.4-115)
6.2.6 圆形零件自由表面过渡圆角半径和静配合连接轴用倒角(见表4.4-116、表4.4-117)
6.2.7 球面半径(见表4.4-118)
6.2.8 燕尾槽(见表4.4-119)
6.2.9 T形槽(见表4.4-120)
6.2.10 弧形槽端部半径(见表4.4-121)
6.2.11 砂轮越程槽(见表4.4-122)
6.2.12 刨切、插切、珩磨越程槽(见表4.4-123)
6.2.13 退刀槽(见表4.4-124)
6.2.14 插齿、滚齿退刀槽(见表4.4-125~表4.4-127)
6.2.15 滚花(见表4.4-128)
6.2.16 分度盘和标尺刻度(见表4.4-129)
6.2.17 锯缝尺寸(见表4.4-130)
6.3 切削加工件的结构设计工艺性
6.3.1 零件工作图的尺寸标注应适应加工工艺要求(见表4.4-131)
6.3.2 零件应有安装和夹紧的基面(见表4.4-132)
6.3.3 减少装夹和进给次数(见表4.4-133)
6.3.4 减少加工面积,简化零件形状(见表4.4-134)
6.3.5 尽可能避免内凹表面及内表面的加工(见表4.4-135)
6.3.6 保证零件加工时的必要的刚性(见表4.4-136)
6.3.7 零件结构要适应刀具尺寸要求,并尽可能采用标准刀具(见表4.4-137)
6.4 自动化生产对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要求(见表4.4-138)
7 热处理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7.1 零件热处理方法的选择
7.1.1 退火及正火
7.1.2 淬火及回火
7.1.3 表面淬火
7.1.4 钢的化学热处理
7.2 影响热处理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因素
7.2.1 零件材料的热处理性能
7.2.2 零件的几何形状和刚度
7.2.3 零件的尺寸大小
7.2.4 零件的表面质量
7.3 对零件的热处理要求
7.3.1 在工作图上应标明的热处理要求(见表4.4-149)
7.3.2 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的表示方法(摘自GB/T12603—2005)(见表4.4-150)
7.4 热处理零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7.4.1 防止热处理零件开裂的注意事项
7.4.2 防止热处理零件变形的注意事项(见表4.4-152)
7.4.3 防止热处理零件硬度不均的注意事项(见表4.4-153)
第5章 满足材料要求的结构设计
1 工程塑料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1.1 工程塑料的选用
1.2 工程塑料零件的制造方法
1.2.1 工程塑料的成型方法
1.2.2 工程塑料的机械加工
1.3 工程塑料零件设计的基本参数(见表4.5-4~表4.5-17)
1.4 工程塑料零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见表4.5-18)
2 橡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2.1 橡胶制品质量指标的含义
2.2 橡胶的选用(见表4.5-20)
2.3 橡胶件结构设计的工艺性
2.3.1 脱模斜度
2.3.2 断面厚度与圆角
2.3.3 囊类零件的口径腹径比
2.3.4 波纹管制品的峰谷直径比
2.3.5 孔
2.3.6 镶嵌件
2.4 橡胶件的精度
2.4.1 模压制品的尺寸公差
2.4.2 压出制品的尺寸公差
2.4.3 胶辊尺寸公差
2.4.4 橡胶制品的尺寸测量
3 陶瓷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4 粉末冶金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4.1 粉末冶金材料的分类和选用
4.1.1 粉末冶金减摩材料
4.1.2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4.1.3 粉末冶金过滤材料
4.1.4 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
4.2 粉末冶金零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参数
4.3 粉末冶金零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6章 零部件的装配和维修工艺性
1 一般装配对零部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要求
1.1 组成单独的部件或装配单元(见表4.6-1)
1.2 应具有合适的装配基面(见表4.6-2)
1.3 结合工艺特点考虑结构的合理性(见表4.6-3)
1.4 考虑装配的方便性(见表4.6-4)
1.5 考虑拆卸的方便性(见表4.6-5)
1.6 考虑修配的方便性(见表4.6-6)
1.7 选择合理的调整补偿环(见表4.6-7)
1.8 减少修整外观的工作量(见表4.6-8)
2 自动装配对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要求
3 吊运对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的要求
4 零部件的维修工艺性
参考文献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京icp备14043556号-1 (署)网出证(京)字第214号 Copyright (C) 2001 CmpBoo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