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手册》第4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本书为铸铁卷。第4版对第3版做了全面的修订,除更新了许多旧标准外,在内容上也做了较大的修改,使其内容更为新颖、全面、实用。本书包括绪论、铸铁的基础知识、铸铁的质量检测、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耐磨铸铁、冷硬铸铁、耐热铸铁、耐蚀铸铁、铸铁熔炼共12章,主要介绍了生产优质铸铁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铸铁材料的各项测试技术,各种铸铁的现行标准、牌号、化学成分、金相组织,以及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和典型铸件,冲天炉、电炉和双联等铸铁熔炼方法,熔炼的节能与环境保护,生产各种铸铁的原辅材料等内容;附录中列出了各种铸铁的现行国际标准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以供参考。本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封面
书名页
版权
铸造手册第4版编委会
铸铁卷第4版编委会
铸造手册第3版编委会
铸铁卷第3版编委会
铸造手册第2版编委会
铸铁卷第2版编委会
铸造手册第1版编委会
铸铁卷第1版编委会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本书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铸铁发展简史
1.1.1 灰铸铁
1.1.2 球墨铸铁
1.1.3 蠕墨铸铁
1.1.4 可锻铸铁
1.1.5 特种性能铸铁
1.1.6 铸铁熔炼
1.2 展望现代铸铁
1.2.1 铸铁生产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1.2.2 我国铸铁件的发展
1.2.3 现代铸铁生产的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第2章 铸铁的基础知识
2.1 铸铁的分类
2.2 Fe-C相图
2.2.1 Fe-C、Fe-Fe_3C双重相图
2.2.2 Fe-C、Fe-Fe_3C双重相图中的基本组成
2.2.3 Fe-C、Fe-Fe_3C双重相图中的组成相
2.2.4 Fe-C-Si准二元相图
2.2.5 铸铁中常见元素对Fe-C相图中各临界点的影响
2.2.6 碳当量、共晶度和液相线碳当量
2.3 铸铁的凝固结晶与固态相变
2.3.1 铁液的结构
2.3.2 铸铁的凝固热分析曲线
2.3.3 初生奥氏体的结晶
2.3.4 初生石墨的结晶
2.3.5 稳定系共晶转变
2.3.6 亚稳定系共晶转变
2.3.7 磷共晶的形成
2.3.8 连续冷却时铸铁的固态相变
2.3.9 铸铁的热处理原理
2.4 影响铸铁铸态组织的因素
2.4.1 冷却速度的影响
2.4.2 化学成分的影响
2.4.3 铁液的过热和高温静置的影响
2.4.4 孕育的影响
2.4.5 气体的影响
2.4.6 炉料的影响
2.5 铸铁凝固及冷却过程中主要缺陷的形成原理及其防止
2.5.1 缩孔和缩松的形成及其防止
2.5.2 铸造应力、变形和开裂及其防止
2.5.3 非金属夹杂物和组织不均匀性及其防止
2.5.4 气孔的形成及其防止
参考文献
第3章 铸铁的质量检测
3.1 检测范围
3.2 铸铁化学成分分析
3.2.1 取样和制样的标准及方法
3.2.2 常用铸铁化学成分分析标准
3.2.3 碳硫分析
3.2.4 光电直读光谱分析
3.2.5 热分析
3.3 铸铁金相组织检验
3.3.1 金相试样的制备
3.3.2 石墨检验
3.3.3 基体组织检验
3.3.4 碳化物检验
3.3.5 磷共晶检验
3.3.6 共晶团检验
3.3.7 高温金相组织检验
3.3.8 晶粒尺寸检验
3.3.9 彩色金相组织检验
3.3.10 金相组织定量分析
3.3.11 常用铸铁金相检验标准
3.4 铸铁电子显微分析
3.4.1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3.4.2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3.4.3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
3.4.4 X射线衍射分析
3.5 铸铁力学性能试验
3.5.1 拉伸试验
3.5.2 楔压试验
3.5.3 硬度试验
3.5.4 冲击试验
3.5.5 弯曲试验
3.5.6 压缩试验
3.5.7 弹性模量试验
3.5.8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
3.5.9 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_(ⅠC)试验
3.5.10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和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试验
3.6 铸铁物理性能测试
3.6.1 密度测试
3.6.2 线膨胀系数测试
3.6.3 比热容测试
3.6.4 热导率测试
3.6.5 磁性参数测试
3.7 铸铁铸造性能测定
3.7.1 流动性测定
3.7.2 体收缩测定
3.7.3 线收缩测定
3.7.4 裂纹倾向测定
3.7.5 铸造应力测定
3.7.6 凝固膨胀力测定
3.8 铸铁使用性能试验
3.8.1 耐热性能试验
3.8.2 耐磨和抗磨性能试验
3.8.3 耐蚀性能试验
3.8.4 耐压试验
3.8.5 致密性试验
3.8.6 铸造磨球冲击疲劳寿命试验
3.9 铸铁无损检测
3.9.1 渗透检测
3.9.2 磁粉探伤
3.9.3 超声波探伤
3.9.4 射线探伤
3.9.5 用超声波法测定球墨铸铁球化率
3.9.6 用超声波法鉴别铸铁石墨形态
3.9.7 用电磁法进行铸铁分选
3.10 铸件表面粗糙度
3.11 铸件尺寸精度
参考文献
第4章 灰铸铁
4.1 金相组织特点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4.1.1 石墨
4.1.2 基体
4.1.3 碳化物
4.1.4 磷共晶
4.1.5 共晶团
4.1.6 金相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4.2 灰铸铁的性能
4.2.1 力学性能
4.2.2 物理性能
4.2.3 使用性能
4.2.4 工艺性能
4.3 灰铸铁的冶金质量指标
4.3.1 成熟度及相对强度
4.3.2 硬化度及相对硬度
4.3.3 品质系数
4.4 提高灰铸铁性能的途径
4.4.1 化学成分的合理选配
4.4.2 优化炉料组成
4.4.3 铁液的过热处理
4.4.4 铁液的孕育处理
4.4.5 低合金化
4.5 灰铸铁件的热处理及其他处理
4.5.1 灰铸铁件热处理的特点
4.5.2 灰铸铁件常用的热处理工艺
4.5.3 频波谐波时效
4.6 灰铸铁的力学性能及合理选用原则
4.6.1 灰铸铁的牌号与力学性能
4.6.2 灰铸铁力学性能与铸件壁厚的关系
4.6.3 试棒与铸件本体性能
4.6.4 合理选用原则
4.7 典型灰铸铁件
4.7.1 高强度灰铸铁件
4.7.2 薄壁减摩灰铸铁件
4.7.3 D型石墨铸铁件
4.7.4 离心铸造灰铸铁排水管
参考文献
第5章 球墨铸铁
5.1 球墨铸铁的分类与牌号
5.1.1 球墨铸铁的分类
5.1.2 球墨铸铁的牌号和标准
5.1.3 选用原则
5.2 金相组织
5.2.1 石墨
5.2.2 基体组织
5.2.3 碳化物
5.2.4 磷共晶
5.3 球墨铸铁的性能
5.3.1 力学性能
5.3.2 物理性能
5.3.3 工艺性能
5.3.4 使用性能
5.4 球墨铸铁的化学成分
5.4.1 基本元素
5.4.2 球化元素
5.4.3 合金元素
5.4.4 微量元素
5.4.5 各种基体组织球墨铸铁的化学成分
5.5 球墨铸铁的冶金处理
5.5.1 预处理和脱硫处理
5.5.2 球化处理
5.5.3 孕育处理
5.6 典型铸造缺陷及其防止
5.6.1 球化不良与球化衰退
5.6.2 缩孔和缩松
5.6.3 皮下气孔
5.6.4 夹渣
5.6.5 石墨漂浮
5.6.6 反白口
5.6.7 碎块状石墨
5.7 球墨铸铁件的热处理
5.7.1 球墨铸铁二次结晶
5.7.2 退火
5.7.3 正火
5.7.4 淬火与回火
5.7.5 等温淬火
5.8 球墨铸铁件的表面强化
5.8.1 表面淬火
5.8.2 化学处理
5.8.3 机械强化
5.8.4 激光表面熔凝处理
5.9 球墨铸铁的发展与应用
5.9.1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
5.9.2 奥氏体球墨铸铁
5.9.3 固溶强化铁素体球墨铸铁
5.9.4 球墨铸铁的应用领域
5.9.5 典型球墨铸铁件
参考文献
第6章 蠕墨铸铁
6.1 蠕墨铸铁的金相组织特点
6.1.1 石墨
6.1.2 基体组织
6.1.3 磷共晶
6.1.4 碳化物
6.2 蠕墨铸铁的性能
6.2.1 力学性能
6.2.2 物理性能
6.2.3 工艺性能
6.2.4 使用性能
6.3 影响组织及性能的因素
6.3.1 蠕化率与性能
6.3.2 基体组织与性能
6.3.3 常规化学成分
6.3.4 合金元素
6.3.5 蠕化元素
6.3.6 干扰元素
6.3.7 冷却速度
6.4 蠕化处理工艺和控制
6.4.1 蠕化剂
6.4.2 常用蠕化与孕育处理工艺
6.4.3 蠕化率检验
6.4.4 蠕墨铸铁“两步法”处理新工艺
6.5 蠕墨铸铁件的缺陷及防止方法
6.6 蠕墨铸铁件的热处理
6.6.1 正火
6.6.2 退火
6.6.3 等温淬火
6.6.4 淬火与回火
6.6.5 硼铬共渗
6.7 蠕墨铸铁的牌号及选用原则
6.7.1 蠕墨铸铁的牌号
6.7.2 关于蠕墨铸铁的蠕化率
6.7.3 选用原则
6.8 典型蠕墨铸铁件
6.8.1 柴油机缸盖
6.8.2 汽车排气管
6.8.3 液压件
6.8.4 钢锭模
6.8.5 缸体
参考文献
第7章 可锻铸铁
7.1 可锻铸铁的分类和金相组织特点
7.1.1 分类
7.1.2 牌号与应用
7.1.3 金相组织特点
7.2 可锻铸铁的性能
7.2.1 力学性能
7.2.2 物理性能
7.2.3 工艺性能
7.2.4 使用性能
7.3 可锻铸铁的坯件生产
7.3.1 化学成分的选择原则
7.3.2 元素的作用与化学成分范围
7.3.3 熔炉与熔炼特点
7.3.4 孕育剂与孕育处理
7.4 可锻铸铁的石墨化退火
7.4.1 固态石墨化原理
7.4.2 影响石墨化退火过程的因素
7.4.3 加速石墨化退火的措施
7.4.4 石墨化退火工艺
7.5 可锻铸铁的脱碳退火
7.5.1 脱碳退火原理
7.5.2 影响脱碳过程的因素
7.5.3 白心可锻铸铁的生产
7.6 可锻铸铁的缺陷及防止方法
7.6.1 铸造缺陷
7.6.2 退火缺陷
7.6.3 热镀锌缺陷
7.7 典型可锻铸铁件
7.7.1 管路连接件
7.7.2 线路金具
7.7.3 高吨位铁帽
7.7.4 管件
7.7.5 玻璃模具
7.7.6 等温淬火可锻铸铁
参考文献
第8章 耐磨铸铁
8.1 铸铁的耐磨性
8.1.1 耐磨性与工况的关系
8.1.2 耐磨铸铁件的失效
8.2 耐(抗)磨白口铸铁
8.2.1 普通白口铸铁
8.2.2 低合金白口铸铁
8.2.3 中合金白口铸铁
8.2.4 高合金白口铸铁——高铬白口铸铁
8.3 耐磨球墨铸铁
8.3.1 马氏体耐磨球墨铸铁
8.3.2 贝氏体耐磨球墨铸铁
8.3.3 等温淬火耐磨球墨铸铁
8.4 复合铸造耐磨材料
8.4.1 双液双金属复合铸造耐磨材料
8.4.2 镶铸双金属复合铸造耐磨材料
8.4.3 铸渗工艺的表层复合铸造耐磨材料
8.5 典型耐磨铸铁件
8.5.1 磨球
8.5.2 衬板
8.5.3 渣浆泵护套与叶轮
参考文献
第9章 冷硬铸铁
9.1 概述
9.2 冷硬铸铁的一般特征
9.2.1 宏观断口
9.2.2 金相组织
9.3 化学成分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9.3.1 各元素对白口倾向和石墨化的影响
9.3.2 各元素对冷硬铸铁白口层深度的影响
9.3.3 各元素对冷硬铸铁显微组织和性能的
9.4 制造工艺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9.4.1 工艺条件的影响
9.4.2 工艺方法的影响
9.5 冷硬铸铁的性能优化
9.5.1 微合金化
9.5.2 微合金化对组织和性能的优化
9.5.3 热处理对组织和性能的优化
9.6 冷硬铸铁的生产应用
9.6.1 冷硬铸铁轧辊
9.6.2 凸轮轴
9.6.3 气门挺柱
参考文献
第10章 耐热铸铁
10.1 铸铁的高温氧化
10.1.1 铸铁高温氧化特点
10.1.2 铸铁氧化膜结构
10.1.3 影响铸铁抗氧化性的主要因素
10.1.4 铸铁的氧化脱碳
10.1.5 提高铸铁抗氧化性的途径
10.1.6 铸铁抗氧化性的评定方法
10.2 铸铁的生长
10.2.1 生长机理
10.2.2 防止生长的措施
10.3 耐热铸铁的化学成分、组织及性能
10.3.1 耐热铸铁的分类
10.3.2 耐热铸铁件标准
10.3.3 硅系耐热铸铁的化学成分、组织及性能
10.3.4 铝系耐热铸铁的化学成分、组织及性能
10.3.5 铬系耐热铸铁的化学成分、组织及性能
10.3.6 高镍奥氏体耐热铸铁的化学成分、组织及性能
10.3.7 耐热铸铁的物理性能
10.3.8 耐热铸铁的铸造性能
10.4 耐热铸铁的选用
10.5 耐热铸铁的生产工艺
10.5.1 硅系耐热铸铁的生产工艺
10.5.2 铝系耐热铸铁的生产工艺
10.5.3 铬系耐热铸铁的生产工艺
10.6 耐热铸铁的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
10.7 典型耐热铸铁件
10.7.1 针状预热器
10.7.2 二硫化碳反应甑
10.7.3 SZD型工业锅炉侧密封板
10.7.4 耐热材质高镍排气歧管
参考文献
第11章 耐蚀铸铁
11.1 铸铁的耐蚀性
11.1.1 铸铁的腐蚀失效及特征
11.1.2 铸铁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对耐蚀性的影响
11.2 高硅耐蚀铸铁
11.2.1 高硅耐蚀铸铁件标准
11.2.2 高硅耐蚀铸铁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
11.2.3 高硅耐蚀铸铁的力学和物理性能
11.2.4 高硅耐蚀铸铁的耐蚀性及应用
11.2.5 高硅耐蚀铸铁件生产工艺
11.3 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
11.3.1 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标准
11.3.2 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
11.3.3 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的力学和物理性能
11.3.4 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的耐蚀性及应用
11.3.5 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件生产工艺
11.4 高铬耐蚀铸铁
11.4.1 高铬耐蚀铸铁标准
11.4.2 高铬耐蚀铸铁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
11.4.3 高铬耐蚀铸铁的力学和物理性能
11.4.4 高铬耐蚀铸铁的耐蚀性及应用
11.4.5 高铬耐蚀铸铁件生产工艺
11.5 中、低合金耐蚀铸铁
11.5.1 铝铸铁
11.5.2 镍铬合金铸铁
11.5.3 低镍铸铁
11.5.4 含铜铸铁
11.5.5 耐盐卤冲蚀铸铁
11.5.6 烧碱熔融锅用铸铁
11.5.7 含锑铸铁
参考文献
第12章 铸铁熔炼
12.1 概述
12.1.1 铸铁熔炼的基本要求
12.1.2 铸铁熔炼炉的选择
12.2 冲天炉熔炼
12.2.1 基本原理
12.2.2 冲天炉主要结构参数的选择
12.2.3 鼓风机的选择
12.2.4 冲天炉熔炼主要工艺参数的选择
12.2.5 冲天炉熔炼操作
12.2.6 冲天炉熔炼检测技术及控制
12.2.7 改善冲天炉熔炼效果的主要措施
12.2.8 冲天炉除尘
12.2.9 常用的几种典型冲天炉
12.2.10 热平衡与节能
12.2.11 冲天炉的余热利用
12.3 电炉熔炼
12.3.1 用于铸铁熔炼的电炉种类及特点
12.3.2 无心感应电炉熔炼
12.3.3 有心感应电炉熔炼
12.3.4 感应电炉在烧注作业方面的应用
12.3.5 感应电炉的节能与环保
12.4 双联熔炼
12.4.1 双联熔炼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12.4.2 双联熔炼炉的合理选配
12.4.3 双联熔炼的应用实例(见表12-197)
12.5 炉料及修炉材料
12.5.1 炉料
12.5.2 修炉材料
12.5.3 隔热材料
12.5.4 冲天炉各部位及浇包耐火材料的选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灰铸铁国外有关标准(摘录)
附录B 球墨铸铁国外有关标准(摘录)
附录C 蠕墨铸铁国外有关标准(摘录)
附录D 可锻铸铁国外有关标准(摘录)
附录E 耐磨铸铁国外有关标准(摘录)
附录F 奥氏体铸铁国外有关标准(摘录)
附录G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 国际标准(摘录)
附录H 固溶强化铁素体球墨铸铁和高硅铸铁国外有关标准(摘录)
附录I 元素周期表
封底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京icp备14043556号-1 (署)网出证(京)字第214号 Copyright (C) 2001 CmpBoo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