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结果页
欢迎来到工程科技数字图书馆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图书 >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指南(兽医全科类)基础科目 2025年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指南(兽医全科类)基础科目 2025年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指南(兽医全科类)基础科目2025年》
本书由中国兽医协会组织兽医学各学科权威专家,紧密围绕《2025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兽医全科类)》要求的知识点,精心编写而成。内容包括兽医法律法规,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全文采用双色印刷,并对重点内容突出显示,方便考生掌握考试重点;配有高清图片及详细图表,便于考生理解;配备电子书及核心考点精讲视频,方便考生随时随地复习。

封面
书名页
版权
编审委员会
本书编写组

前言
第一篇 兽医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第一章 动物防疫基本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概述
   二、动物疫病的预防法律规定
   三、动物疫情的报告、通报和公布法律规定
   四、动物疫病的控制法律规定
   五、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法律规定
   六、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法律规定
   七、动物诊疗法律规定
   八、兽医管理法律规定
   九、动物防疫监督管理法律规定
   十、动物防疫的保障措施法律规定
   十一、法律责任
   十二、附则
  第二节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一、《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概述
   二、应急准备法律制度
   三、监测、报告和公布法律制度
   四、应急处理法律制度
   五、法律责任
 第二章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法律制度
  一、《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总则
  二、动物防疫条件
  三、审查发证
  四、监督管理
  五、法律责任
  六、附则
 第三章 动物检疫管理法律制度
  一、《动物检疫管理办法》总则
  二、检疫申报
  三、产地检疫
  四、屠宰检疫
  五、进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检疫
  六、官方兽医
  七、动物检疫证章标志管理
  八、监督管理
  九、法律责任
  十、附则
 第四章 执业兽医及诊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管理办法
   一、《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管理办法》总则
   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三、执业备案
   四、执业活动管理
   五、法律责任
  第二节 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
   一、《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总则
   二、诊疗许可
   三、诊疗活动管理
   四、法律责任
   五、附则
  第三节 兽医处方格式及应用规范
   一、基本要求
   二、处方笺格式
   三、处方笺内容
   四、处方书写要求
   五、处方保存
  第四节 动物诊疗病历管理规范
   一、门(急)诊病历
   二、住院病历
   三、电子病历
   四、病历填写
   五、病历管理
   六、附则
 第五章 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
   一、《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总则
   二、收集
   三、无害化处理
   四、监督管理
   五、法律责任
   六、附则
  第二节 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一、适用范围
   二、术语和定义
   三、病死及病害动物和相关动物产品的处理
   四、收集转运要求
   五、其他要求
 第六章 动物防疫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一节 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一、动物疫情分级
   二、工作原则
   三、应急组织体系
   四、疫情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五、疫情的应急响应和终止
   六、善后处理
   七、疫情应急处置的保障
   八、相关名词术语定义
  第二节 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一类动物疫病
   二、二类动物疫病
   三、三类动物疫病
  第三节 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
 第七章 兽药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兽药管理条例
   一、《兽药管理条例》概述
   二、兽药经营
   三、兽药使用
   四、兽药监督管理
   五、法律责任
  第二节 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一、场所与设施
   二、机构与人员
   三、规章制度
   四、采购与入库
   五、陈列与储存
   六、销售与运输
   七、售后服务
  第三节 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
   一、兽药分类管理制度
   二、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标识制度
   三、兽用处方药经营制度
   四、兽医处方权制度
   五、兽医处方笺基本要求
   六、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监督管理制度
   七、法律责任
  第四节 兽用处方药品种目录
   一、兽用处方药品种目录(第一批)
   二、兽用处方药品种目录(第二批)
   三、兽用处方药品种目录(第三批)
   四、兽用处方药品种目录(第四批)
  第五节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一、《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概述
   二、兽用生物制品的经营制度
   三、兽用生物制品的监督管理
  第六节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
   一、兽药标签的基本要求
   二、兽药说明书的基本要求
   三、《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中相关用语的含义
  第七节 特殊兽药的使用
   一、兽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规定
   二、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化合物
   三、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
   四、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物质
 第八章 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一、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
   二、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和管理
   三、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管理
   四、实验室感染控制
  第二节 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和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办法
   一、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
   二、民用航空运输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动物病料要求
   三、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收集、保藏、供应、销毁管理
 第九章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其标准
  一、简介
  二、主要任务
  三、法定报告疫病名录
 第十章 执业兽医职业道德
  一、执业兽医职业道德的概念和特征
  二、建设执业兽医职业道德的作用
  三、执业兽医的行为规范
  四、执业兽医的职业责任
第二篇 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细胞
   一、细胞的构造
   二、细胞的主要生命活动
  第二节 畜体各部位的名称
   一、头部
   二、躯干
   三、四肢
  第三节 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
   一、基本切面
   二、用于四肢的术语
 第二章 骨骼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骨的构造
   二、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三、畜体全身骨骼的划分
  第二节 头骨
   一、头骨的组成
   二、鼻旁窦的位置和形态特征
   三、头骨的特点
  第三节 躯干骨
   一、椎骨的特点
   二、肋骨的特点
   三、胸骨的特点
   四、胸廓
  第四节 四肢骨
   一、前肢骨的组成和特点
   二、后肢骨的组成和特点
   三、骨盆
 第三章 关节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骨连结的分类
   二、关节的结构
  第二节 四肢关节
   一、前肢关节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二、后肢关节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第三节 躯干关节
   脊柱连结的结构与特点
 第四章 肌肉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肌肉的结构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第二节 头部肌
   咬肌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第三节 躯干肌
   一、脊柱肌、颈腹侧肌、胸廓肌、膈、腹壁肌的位置与结构特点
   二、腹股沟管的位置与结构特点
   三、颈静脉沟和髂肋肌沟的位置
  第四节 四肢肌
   一、前肢肌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二、后肢肌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三、跟(总)腱
 第五章 被皮系统
  第一节 皮肤
   一、表皮的结构特点
   二、真皮的结构特点
   三、皮下组织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乳房
  第三节 蹄
   一、蹄的形态结构
   二、牛、羊、马、猪的蹄及犬爪的结构特点
 第六章 内脏
  一、内脏器官的结构特点
  二、胸膜及胸膜腔
  三、腹膜与腹膜腔
 第七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口腔
   一、口腔的组成
   二、口腔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咽
   一、咽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二、马咽的特点
  第三节 食管
  第四节 胃
   一、反刍动物胃和网膜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二、单室胃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第五节 肠
   一、小肠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二、大肠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三、小肠和大肠的特点
  第六节 肝和胰
   一、肝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二、胰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第八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鼻
   一、鼻腔的结构特点
   二、鼻盲囊
  第二节 喉
   一、喉软骨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二、声带的位置
  第三节 气管和支气管
  第四节 肺
   一、肺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二、牛(羊)、马、猪、犬肺的形态特点
 第九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
   一、肾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
   二、肾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第二节 输尿管
  第三节 膀胱
   一、膀胱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二、幼龄动物膀胱的位置特点
  第四节 尿道
   一、雄性尿道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二、雌性尿道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三、尿道下憩室
 第十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雄性生殖器官
   一、睾丸、附睾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二、输精管、输精管壶腹、精索的形态特点
   三、副性腺的形态特点
   四、阴茎的形态特点
   五、阴囊的形态特点
  第二节 雌性生殖器官
   一、卵巢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二、子宫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三、阴道穹窿的形态特点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心
   一、心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
   二、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三、心包的结构特点
   四、心肌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肺循环
  第三节 体循环
   一、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二、大静脉
   三、四肢静脉
  第四节 微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
   二、微循环的结构特点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
  第一节 淋巴系统的组成
   一、淋巴管
   二、淋巴组织
   三、淋巴器官
  第二节 中枢淋巴器官
   一、胸腺的位置和形态
   二、胸腺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周围淋巴器官
   一、脾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二、扁桃体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三、淋巴结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
   四、腹腔内脏淋巴结的位置和形态特点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神经的定义
   二、中枢神经系和外周神经系的组成
  第二节 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二、脊髓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脑
   一、大脑的结构特点
   二、小脑的结构特点
   三、脑干的结构特点
  第四节 脑神经
  第五节 脊神经
   一、脊神经的组成
   二、臂神经丛
   三、腰荐神经丛
   四、腹壁神经
  第六节 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
   一、自主神经的概念及特点
   二、交感神经的来源、分支与分布
   三、副交感神经的来源、分支与分布
 第十四章 内分泌系统
  一、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二、内分泌器官的位置
  三、内分泌器官的结构特点
 第十五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眼
   一、眼球壁的结构
   二、眼球的内含物
   三、眼球的辅助结构
  第二节 耳
 第十六章 家禽解剖
  第一节 消化系统
   一、口腔的特点
   二、嗉囊的特点
   三、腺胃和肌胃的特点
   四、小肠和大肠的特点
   五、盲肠扁桃体和泄殖腔的特点
  第二节 呼吸系统
   一、鸣管的特点
   二、气囊的特点
   三、肺的特点
  第三节 泌尿系统
   一、家禽泌尿系统的组成
   二、家禽泌尿系统的特点
  第四节 公禽生殖器官
  第五节 母禽生殖器官
  第六节 淋巴器官
   一、胸腺、脾的结构特点
   二、法氏囊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三、肠道淋巴集结的结构特点
  第七节 神经系统
 第十七章 胚胎学
  第一节 胎盘与胎膜
   一、胎盘的类型与功能
   二、胎膜的组成
  第二节 胚胎的发育
   一、受精
   二、家畜早期胚胎发育
   三、家禽早期胚胎发育
  第三节 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
   一、出生前心血管系统的结构特点
   二、出生后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第三篇 动物生理学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机体功能与环境
   一、体液与内环境
   二、稳态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第二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
   一、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二、反射、反射弧与机体功能的调节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
   二、细胞兴奋性与兴奋、阈值
   三、极化、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阈电位
  第二节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量、血液的基本组成、血细胞比容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 血浆
   一、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二、血浆的主要成分
   三、血浆蛋白的功能
   四、血浆渗透压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渗透脆性、血沉及其生理功能
   二、红细胞生成所需的主要原料及辅助因子
   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四、白细胞的种类、数量及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五、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及生理功能
  第四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三、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四、加速和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和措施
  第五节 家禽血液的特点
   一、血浆
   二、血细胞
   三、血液凝固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二、心脏泵血过程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射血分数、心指数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的基本生理特性
   二、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与神经动作电位相比较)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四、心音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二、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三、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四、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的调节
   二、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第五节 家禽血液循环的特点
   一、心脏生理
   二、血管生理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章 呼吸
  第一节 肺的通气功能
   一、胸内压
   二、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三、肺容积和肺容量
   四、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第二节 气体交换与运输
   一、肺泡与血液以及组织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的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
   二、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方式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神经反射性调节
   二、体液调节
 第六章 采食、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口腔消化
   一、马、牛、羊、猪和犬的采食方式
   二、唾液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节 胃的消化功能
   一、胃运动的主要方式
   二、胃液的主要成分和功能
   三、反刍与嗳气
   四、反刍动物前胃的消化
  第三节 小肠的消化与吸收
   一、小肠运动的基本方式
   二、胰液和胆汁的性质、主要成分和作用
   三、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的吸收
  第四节 胃肠功能的调节
   一、胃液分泌的体液调节
   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活动的主要调节作用
  第五节 家禽消化的特点
   一、淀粉化学性消化
   二、蛋白质化学性消化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第一节 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基础代谢
   二、静止能量代谢
  第二节 体温调节
   一、动物散热的主要方式
   二、动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基本调节方式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 尿的生成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二、有效滤过压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第二节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二、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
   三、抗利尿激素对尿生成的调节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生成的调节
  第三节 尿的排出
   一、尿的浓缩与稀释
   二、排尿反射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元的活动
   一、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二、突触的种类、突触传递的基本特征
   三、神经递质、肾上腺素能受体、胆碱能受体的功能、种类及其分布
  第二节 脑的高级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受器的功能
   二、脊髓、丘脑与大脑皮层在感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形成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反射
   二、肌紧张、腱反射和骨骼肌的牵张反射
   三、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第十章 内分泌
  第一节 概述
   一、激素及激素的分类
   二、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与神经内分泌的概念及其对生理功能的调节
  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激素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第三节 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一、腺垂体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二、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第四节 甲状腺激素
   一、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五节 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二、降钙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第六节 肾上腺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的主要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
   二、盐皮质激素的主要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
  第七节 胰岛激素
   一、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第八节 松果腺激素与前列腺素
   一、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功能
   二、前列腺素的分类及其主要功能
  第九节 胸腺激素
  第十节 瘦素
  第十一节 胎盘激素
 第十一章 生殖和泌乳
  第一节 雄性生殖
   一、睾丸的生精作用
   二、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三、睾丸功能的调节
  第二节 雌性生殖
   一、卵的生成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三、卵巢功能的调节
  第三节 泌乳
   一、乳的生成过程及乳分泌的调节
   二、排乳及其调节
第四篇 动物生物化学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及其功能
  第一节 蛋白质的功能与化学组成
   一、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二、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第二节 蛋白质的结构
   一、肽与肽键
   二、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三、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第三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蛋白质的变性
   二、蛋白质的变(别)构与血红蛋白运输氧的功能
   三、一级结构变异与分子病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分析分离技术
   一、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二、蛋白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检测方法
 第二章 生物膜与物质的过膜运输
  第一节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一、膜脂
   二、膜蛋白
   三、膜糖
  第二节 生物膜的特点
   一、膜的运动性
   二、膜脂的流动性与相变
  第三节 物质的过膜运输
   一、小分子与离子的过膜转运
   二、大分子物质的过膜转运
 第三章 酶
  第一节 酶分子结构
   一、酶的化学本质
   二、酶的化学组成
   三、酶的辅助因子
   四、酶的分子结构
  第二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酶的活性中心与必需基团
   二、酶原及酶原的激活
  第三节 酶的催化作用
   一、酶的催化特点
   二、酶的催化机理
   三、酶活性及其测定
  第四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一、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二、pH和温度的影响
   三、抑制剂的影响
   四、激活剂的影响
  第五节 酶活性的调节
   一、反馈调节
   二、同工酶
   三、变(别)构调节
   四、共价修饰调节
   五、其他方式
  第六节 酶的实际应用
   一、酶与动物健康的关系
   二、酶与动物生产的关系
 第四章 糖代谢
  第一节 糖的生理功能及在体内的运转
   一、糖的生理功能
   二、动物机体糖的来源与去路
   三、血糖
  第二节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酵解途径及其生理意义
   二、有氧氧化途径及其生理意义
   三、磷酸戊糖途径及其生理意义
  第三节 糖异生作用
   一、糖异生的反应过程
   二、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三、乳酸循环
  第四节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
   一、糖原的分解
   二、糖原的合成
 第五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生物氧化的概念
   一、生物氧化的酶类
   二、生物氧化中CO2和H2O的生成
  第二节 呼吸链
   一、呼吸链的组成
   二、NAD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
   三、呼吸链的抑制作用
  第三节 ATP的生成
   一、高能磷酸化合物和ATP
   二、底物水平磷酸化
   三、氧化磷酸化
 第六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脂类及其生理功能
   一、脂类的分类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
   一、脂肪的动员
   二、甘油的分解代谢
   三、长链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
   四、酮体的生成与利用
   五、丙酸的代谢
  第三节 脂肪的合成代谢
   一、脂肪酸的合成
   二、三酰甘油(甘油三酯)的合成
  第四节 类脂的代谢
   一、磷脂的代谢
   二、胆固醇的合成代谢及转变
  第五节 血脂
   一、血脂及其运输方式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与功能
 第七章 含氮小分子的代谢
  第一节 动物体内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
   一、氨基酸的来源
   二、氨基酸的主要代谢去路
  第二节 氨基酸的一般分解代谢
   一、脱氨基作用
   二、脱羧基作用
   三、α-酮酸的代谢
  第三节 氨的代谢
   一、氨的来源与去路
   二、氨的转运
   三、尿素的合成——尿素循环及其意义
   四、尿酸
  第四节 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与个别氨基酸的代谢转变
   一、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二、个别氨基酸的代谢转变
  第五节 核苷酸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二、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
 第八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的联系
   二、糖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的联系
   三、脂类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的联系
   四、核苷酸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节 细胞调节代谢的信号传导方式
   一、信号分子、受体与信号传导分子
   二、与膜受体相联系的细胞信号通路
   三、与胞内受体相联系的细胞信号通路
 第九章 核酸的功能与研究技术
  第一节 核酸化学
   一、核酸的种类与分布
   二、核酸的化学组成
   三、核酸的结构
   四、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
  第二节 DNA的复制
   一、中心法则
   二、复制的半保留性
   三、参与DNA复制的主要酶类和蛋白因子
   四、DNA的损伤与修复方式
  第三节 RNA的转录
   一、转录的共同特点
   二、原核与真核基因转录过程的比较
   三、转录后加工
   四、逆转录作用
  第四节 蛋白质的翻译
   一、翻译系统
   二、mRNA与遗传密码
   三、tRNA的功能
   四、rRNA与核糖体
   五、翻译过程
  第五节 核酸研究技术
   一、核酸工具酶
   二、分子杂交技术
   三、聚合酶链式反应
   四、动物转基因技术
 第十章 水、无机盐代谢与酸碱平衡
  第一节 体液
   一、体液的容量与分布
   二、体液的电解质组成
   三、体液渗透压
   四、体液间的交流
  第二节 水的代谢
   一、水的生理作用
   二、水平衡
  第三节 钠、钾的代谢
   一、钠、钾的分布与生理功能
   二、水和钠、钾的代谢及调节
  第四节 体液的酸碱平衡
   一、体液的酸碱度及酸碱平衡
   二、体液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五节 钙、磷的代谢
   一、钙、磷的分布与生理功能
   二、血钙与血磷
   三、钙、磷在骨中的沉积与动员
 第十一章 器官和组织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红细胞的代谢
   一、血红蛋白的代谢
   二、红细胞中的糖代谢
   三、血红素的代谢
  第二节 肝的代谢
   一、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二、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三、肝的排泄功能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生化机制
   一、肌纤维与肌原纤维
   二、肌球蛋白和粗丝
   三、肌动蛋白和细丝
   四、肌肉收缩与ATP的供应
  第四节 大脑和神经组织的生化
   一、大脑的能量需求
   二、大脑中氨和谷氨酸的代谢
  第五节 结缔组织的生化
   一、纤维与胶原蛋白
   二、基质与糖胺聚糖
第五篇 动物病理学
 第一章 动物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动物疾病的概念及特点
   二、动物疾病的经过、分期及特点
   三、动物疾病的转归
  第二节 病因学概论
   一、疾病发生的外因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
   三、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
   四、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
 第二章 组织与细胞损伤
  第一节 变性
   一、细胞肿胀
   二、脂肪变性和脂肪浸润
   三、玻璃样变性
   四、淀粉样变性
  第二节 细胞死亡
   一、细胞死亡的类型及其概念
   二、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的区别
   三、细胞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
   四、细胞坏死的类型及其特点
   五、细胞坏死的结局
   六、细胞自噬
 第三章 病理性物质沉着
  第一节 钙化
   一、概念
   二、类型、原因及病理变化
   三、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节 黄疸
   一、概念
   二、类型、原因及发病机理
   三、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 含铁血黄素沉着
   一、概念
   二、原因、分类及发病机理
   三、病理变化
  第四节 尿酸盐沉着
   一、概念
   二、原因及发病机理
   三、病理变化
   四、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 糖原沉着
   一、概念
   二、原因、分类及发病机理
   三、病理变化
  第六节 外源性色素沉着
   一、炭末沉着
   二、粉末沉着
   三、纹身色素
   四、四环素沉着
   五、福尔马林色素沉着
 第四章 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血
   一、概念和类型
   二、肝瘀血的原因、发生机理、病理变化及结局
   三、肺瘀血的原因、发生机理、病理变化及结局
   四、肾瘀血的原因、发生机理、病理变化及结局
  第二节 出血
   一、概念、类型及原因
   二、病理变化
   三、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概念和血栓的类型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
   三、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栓塞
   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
   二、栓子运行途径
   三、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 梗死
   一、概念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第六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概念
   二、发生原因及机理
   三、对机体的影响
  第七节 休克
   一、概念
   二、原因、分类及发生机理
   三、休克的分期及特点
 第五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与修复
  第一节 适应
   一、增生的概念
   二、萎缩的概念、分类及结局
   三、肥大的概念、分类
   四、化生的概念、原因及结局
  第二节 修复
   一、再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
   三、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和功能
 第六章 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水、钠正常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二、体液的电解质成分
   三、体液中水与电解质的交换
   四、体液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 水肿
   一、概念
   二、水肿的基本发生机理及其病理变化
   三、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 脱水
   一、概念
   二、类型、原因及特点
  第四节 水中毒
   一、概念、原因和机制
   二、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 钾代谢障碍
   一、概念
   二、分类、原因及发病机理
  第六节 酸碱平衡紊乱
   一、酸中毒的概念、分类、特点及结局
   二、碱中毒的概念、分类、特点及结局
   三、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特点
 第七章 缺氧
  第一节 概述
   一、缺氧的概念
   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及主要特点
  第二节 缺氧的病理变化
   一、细胞和组织的变化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第八章 发热
  第一节 概述
   一、发热的概念和原因
   二、致热原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发热的经过
   一、发热的分期及其特点
   二、热型
   三、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四、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第九章 应激与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应激的概念
   二、应激原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一、应激的分期
   二、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三、应激时的细胞反应
  第三节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一、物质代谢改变
   二、心血管功能变化
   三、消化系统结构及功能改变
   四、免疫功能改变
 第十章 炎症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炎症局部的基本表现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
   四、炎性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五、炎症介质
   六、炎症小体及其生物学意义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
   一、变质性炎
   二、渗出性炎
   三、增生性炎
  第四节 炎症时机体的变化及结局
   一、炎症时机体的变化
   二、炎症的结局
   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第十一章 败血症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原因和发病机理
   一、感染创型败血症
   二、传染病型败血症
  第三节 病理变化
  第四节 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十二章 肿瘤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
   三、肿瘤的异型性
   四、肿瘤的生长
   五、肿瘤的扩散
  第二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二、肿瘤的分类
   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四、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 动物常见肿瘤的病变
   一、良性肿瘤
   二、恶性肿瘤
 第十三章 器官系统病理学概论
  第一节 呼吸系统病理
   一、气管炎的病变特点
   二、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和病变特点
   三、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和病变特点
   四、间质性肺炎(非典型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和病变特点
   五、胸膜炎
   六、肺水肿、肺气肿及肺萎陷
   七、呼吸机能不全的原因、分类及其引起的各系统变化
  第二节 消化系统病理
   一、胃、肠溃疡的病变特点
   二、胃、肠炎的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三、肝炎的类型及其病变特点(包括肝周炎)
   四、肝功能不全
   五、肝性脑病
   六、肝硬化的发病机理及其病变特点
   七、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及其病变特点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病理
   一、心包炎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二、心肌炎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三、心内膜炎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四、心肌病
   五、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
   六、血管的炎症
   七、淋巴管炎
  第四节 泌尿系统病理
   一、肾炎的分类及病变特点
   二、肾病的病因及病变特点
   三、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
  第五节 神经系统病理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病理变化
   二、脑炎的分类及病变特点
   三、脑软化的病因及病变特点
   四、脑膜炎
   五、脑水肿
  第六节 生殖系统病理
   一、繁殖障碍的原因及病变特点
   二、子宫内膜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三、乳腺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四、睾丸炎及附睾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五、卵巢炎与卵巢硬化
   六、卵巢囊肿
   七、输卵管炎
   八、与繁殖障碍有关的其他病症
  第七节 皮肤及运动系统病理
   一、皮炎和皮疹的分类及病变特点
   二、毛囊炎的分类及病变特点
   三、肌炎的病因及病变特点
   四、白肌病的病因及病变特点
   五、佝偻病和骨软症的病因及病变特点
   六、关节炎的病因及病变特点
   七、蹄叶炎的病因及病变特点
 第十四章 动物病理剖检诊断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病理剖检的意义及病理剖检诊断的依据
   二、动物死后的尸体变化
   三、剖检前的准备
   四、剖检的注意事项
   五、剖检的步骤
   六、剖检病变的描述
   七、剖检记录的整理分析和病理报告的撰写
   八、病理组织学材料的摘取和固定
   九、病理组织学材料的运送
   十、用于病原学检测的病料的采集及运送
   十一、用于毒物检验的材料的采集及运送
   十二、剖检后动物尸体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十三、剖检人员的自身防护
  第二节 动物病理剖检的方法
   一、反刍动物(牛、羊)的病理剖检方法
   二、马属动物的病理剖检方法
   三、单胃动物(猪、犬、猫、兔)的病理剖检方法
   四、家禽的病理剖检方法
第六篇 兽医药理学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药物与毒物
   二、剂型与制剂
   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一、药物转运的方式
   二、药物的吸收
   三、药物的分布
   四、药物的生物转化
   五、药物的排泄
   六、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七、主要药动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药效动力学
   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四、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五、药物的相互作用
   六、药物的构效关系
   七、药物的量效关系
   八、药物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与合理用药
   一、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二、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抗菌药
  第一节 概述
   一、常用术语
   二、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第二节 化学合成抗菌药
   一、磺胺类
   二、抗菌增效剂
   三、喹诺酮类
   四、喹□啉类
   五、硝基咪唑类
  第三节 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
   二、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和截短侧耳素类
   三、氨基糖苷类
   四、四环素类及酰胺醇类
   五、多肽类
 第三章 抗真菌药
 第四章 消毒防腐药
  第一节 概述
   一、消毒防腐药的作用机制
   二、理想消毒防腐药的条件
   三、影响消毒防腐药作用的因素
   四、消毒防腐药的效力测定
  第二节 环境消毒药
   一、酚类
   二、醛类
   三、碱类
   四、卤素类
   五、季铵盐类
   六、氧化剂类
  第三节 皮肤、黏膜消毒药
   一、醇类
   二、季铵盐类
   三、卤素类
   四、氧化剂类
   五、染料类
   六、其他
 第五章 抗寄生虫药
  第一节 抗蠕虫药
   一、抗线虫药
   二、抗绦虫药
   三、抗吸虫药
  第二节 抗原虫药
   一、抗球虫药
   二、抗锥虫药和抗梨形虫药
  第三节 杀虫药
   一、有机磷化合物
   二、拟除虫菊酯类
   三、其他杀虫药
 第六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拟胆碱药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
   二、抗胆碱酯酶药
  第二节 胆碱受体阻断药
  第三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四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五节 局部麻醉药
   一、局麻作用、作用机理及麻醉方法
   二、常用局麻药
 第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中枢兴奋药
  第二节 镇静催眠药和安定药
  第三节 抗惊厥药
  第四节 麻醉性镇痛药
  第五节 全身麻醉药
   一、诱导麻醉药
   二、吸入麻醉药
   三、非吸入麻醉药
  第六节 化学保定药
   一、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二、外周性骨骼肌松弛药
 第八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和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一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一、概述
   二、常用药物
 第九章 消化系统药物
  第一节 健胃药与助消化药
  第二节 瘤胃兴奋药
  第三节 制酵药与消沫药
  第四节 泻药与止泻药
   一、泻药
   二、止泻药
 第十章 呼吸系统药物
  第一节 平喘药
  第二节 祛痰镇咳药
 第十一章 血液循环系统药物
  第一节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二节 抗凝血药与促凝血药
   一、抗凝血药
   二、促凝血药
  第三节 抗贫血药
 第十二章 泌尿生殖系统药物
  第一节 利尿药与脱水药
   一、利尿药
   二、脱水药
  第二节 生殖系统药物
   一、子宫收缩药
   二、性激素类药物
   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
   四、前列腺素类药物
 第十三章 调节组织代谢药物
  第一节 维生素
   一、脂溶性维生素
   二、水溶性维生素
  第二节 矿物质
   一、钙和磷
   二、微量元素
 第十四章 组胺受体阻断药
  第一节 H1受体阻断药
  第二节 H2受体阻断药
 第十五章 解毒药
  一、金属络合剂
  二、胆碱酯酶复活剂
  三、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
  四、氰化物解毒剂
  五、氟中毒解毒剂
参考文献
封底

机工科技数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