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饱受个人消费低迷、人手不足、成本高涨等困境的餐饮产业中,萨莉亚是一家拥有年客流量2亿人次、国内外分店超过1500家等特色的持续增长的意大利连锁餐厅。为什么萨莉亚这么强呢?为什么能实现压倒性的低价和美味呢?本书作为萨莉亚第二任社长为该公司的急速扩大做出了贡献,并建立了毫不不动摇的组织基础,总结经营萨莉亚13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揭示了萨莉亚成功的奥秘。
封面
前折页
书名页
版权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从“这也没有,那也没有”开始:从创业初期开始传承的萨莉亚的DNA
没有挣钱的想法
没有跟其他公司攀比的想法
用保温瓶盛汤
没有做记录和保留修改痕迹的习惯
没有新人培训机制
没有连接公司总部和门店的指令系统
全部都是“为了人”
定价没有根据
在购物中心胜出
产能高,才能实现密集型开店战略
成长中的公司必须逾越的壁垒
第2章 进公司后才明白萨莉亚的真相:农业、工厂、产品企划、门店运营
突然交给我一座山
开山劈石,挑战生菜种植
经过推理研究种大米
提升农业机械的产能
将零散的农家联合起来成立“生菜工厂”
生菜也要在味道上获胜
在神奈川工厂生产预制生菜
米兰肉酱焗饭使用印度香米的理由
建造占地面积大的澳大利亚工厂
白色酱料掌握着萨莉亚的命运
萨莉亚的白色酱料不会让人胃部有灼热感的原因
在菜品企划部思考菜单的构成
成为管理100家店的事业部部长
减少开店准备工作和利润直接相关
第3章 不是土生土长的员工,“空降”的总经理:颠覆以往的常识
深陷“总经理恐惧症”的3个月
启用禁用的电视营销,一口气还上了所有借款
“除了理念,全都要换”
每年进店客人数要达到人口数那么多
使用范式图明确业务领域
从现场提拔人才的人心掌握术
构建组织的第一步——从培训开始
走遍日本全国挖掘人才
厨房的面积减半
变成跟着项目动起来的组织
把经验写在纸上留下来的文化
计算每种菜品的利润
组织文化的改革花了10年
“霸气总裁”和“收银大爷”
不排挤老员工
第4章 萨莉亚的“不服输战略”:理所应当的事做到理所应当地好
不关注竞争对手,只关注顾客
“理所应当的品质”理所应当地提供
不依赖“偶然性”,彻底贯彻“无论何时都是同样的品质”
连锁店不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
卖得最好的汉堡却不是最好吃的
蔬菜在进货的时候很难把控重量
搭建全部门可以相互交流的信息系统
持续投资的意义
粉末类工厂和液体类工厂是完全不同的
店里的空调制冷不给力,看是不是因为缺乏常识
服务业的产能提升不上来的理由
废除只会给别人下命令的“××长”,建立扁平化组织
绝对不能让员工型的人当领导
在检查表上画个勾的工作谁都会做
区域经理不是高级职位
用有期限的项目改变对工作的态度
不让员工用耍诡计的方式出类拔萃
第5章 开发下一个“米兰肉酱焗饭”:爆品的研发方式
对于“好吃”的不同定义
反复试吃后了解了“萨莉亚的味道”
菜品使用刚摘的蔬菜
要让好吃的蔬菜更便宜、品质更稳定
食材方面也要迎难而上,不断改善
被誉为“餐饮界的优衣库”,所以可以做很多事
直到做成了白酱的阿马特里切意面
阿马特里切成了意大利中部地震的受灾地
找寻大家都不知道的意大利料理
被改造为日本风味的料理成了畅销品
世界各地都开启了餐饮的本土化改造
“意面必须有嚼劲”的说法已经不合适了
第6章 萨莉亚为什么能够被中国市场接受:出海的成功案例
在上海昏暗的巷子里悄悄开了1号店
开到20家店还是赤字后的觉悟:忍耐
驱逐过分模仿的复制店
独资进入中国的理由
选择二流地段就是便宜的开始
高速运转的“关店然后转移”
不固定价格,根据通胀做细微的调整
为培养下一任总经理而开发的职涯系统
让员工趁年轻去积累国外工作经验
为了不被别人说“这个家伙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有逻辑地说服对方
在中国的第一个工厂选在了广州
日本的成功模式很少适用于国外
如何制作“黑匣子”以防止技术被盗
关于管理费是怎么考虑的
第7章 保障员工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东日本大地震和新冠疫情的危机管理
地震发生前的防灾训练
东日本大地震中一个受伤的员工都没有
从智利的铜矿坍塌事故中学到的
有可做的事情,人就会保持正能量
开始在被海啸侵袭过的地里种番茄
在受灾地开店,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最早开始应对新冠疫情
保护员工免于感染
手写点餐和手机扫码点餐相结合的方式
公司不能提供让人犯罪的机会,不要让员工成为犯罪分子
保护员工,不保护总经理
“开什么玩笑”发言的真相
为什么餐饮界没有发声的能力
无边界的思考
后记 回顾13年的总经理生涯
后折页
封底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京icp备14043556号-1 (署)网出证(京)字第214号 Copyright (C) 2001 CmpBoo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