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结果页
欢迎来到工程科技数字图书馆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图书 > 无损检测手册

无损检测手册

本手册是我国自行编写的较大型的一本无损检测专业工具,共4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无损检测的内涵及其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二部分就45种无损检测法的基本原理及适用要点作了叙述。第三部分叙述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第四部分叙述在特定部门中无损检测的应用。

封面
《无损检测手册》第2版编者名单
2版前言
1版前言
第1篇 概论
 第1章 无损检测的内涵从探伤到评价的演变
 第2章 无损检测与质量控制
  2.1 质量与质量控制
   2.1.1 质量的基本概念
   2.1.2 质量控制
  2.2 无损检测在全面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2.2.1 设计阶段
   2.2.2 研制、生产阶段
   2.2.3 使用阶段
   2.2.4 无损检测——全领域的技术
  2.3 无损检测作业的质量控制
   2.3.1 法典、标准、标准样品、规范、规程
   2.3.2 从业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
   2.3.3 仪器设备性能的测试与校准
   2.3.4 消耗性材料的质量控制
   2.3.5 作业的管理与监督
 第3章 缺陷检出的可靠性
  3.1 可靠性、缺陷检出概率和置信度
   3.1.1 可靠性
   3.1.2 宏观缺陷的检出概率POD与置信度CL
  3.2 从二项式分布法获得POD(a)函数
  3.3 从检出/漏检数据获得POD(a)函数
  3.4 从信号响应数据获得POD(a)函数
  参考文献
第2篇 射线法检测
 第1章 导言
  1.1 射线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1.2 射线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
  1.3 射线检测技术的特点、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2章 X射线法与γ射线法检测
  2.1 检测技术的物理基础
   2.1.1 X射线
   2.1.2 γ射线
   2.1.3 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1.4 X射线与γ射线的衰减规律
  2.2 射线源
   2.2.1 X射线机
   2.2.2 γ射线设备
   2.2.3 高能X射线源
  2.3 射线胶片
   2.3.1 射线胶片的结构
   2.3.2 射线胶片的感光特性
   2.3.3 潜影与射线照相效应特点
   2.3.4 射线胶片的分类与选用
  2.4 射线照相的影像
   2.4.1 影像质量的基本因素
   2.4.2 射线照相灵敏度
   2.4.3 影像细节的可识别性
  2.5 射线照相检测的基本技术
   2.5.1 概述
   2.5.2 透照布置
   2.5.3 基本透照参数
   2.5.4 散射线控制
   2.5.5 增感屏
   2.5.6 曝光曲线
  2.6 暗室处理
   2.6.1 暗室处理概述
   2.6.2 暗室处理过程
   2.6.3 自动处理
   2.6.4 暗室处理质量控制
  2.7 评片
   2.7.1 评片概述
   2.7.2 缺陷识别
   2.7.3 质量评定概述
  2.8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
   2.8.1 概述
   2.8.2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
   2.8.3 射线探测器
   2.8.4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图像的基本特性
   2.8.5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理论的基本关系式
   2.8.6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的基本技术
  2.9 CR技术
   2.9.1 概述
   2.9.2 CR系统
   2.9.3 CR检测技术
 第3章 中子射线法检测
  3.1 概述
  3.2 基本原理
  3.3 用于中子射线检测的装置
   3.3.1 中子按能量的分级
   3.3.2 中子源
   3.3.3 准直器
  3.4 热中子成像方法(热中子束的探测)
   3.4.1 射线胶片成像法
   3.4.2 闪烁器和实时成像
   3.4.3 迹蚀探测器
   3.4.4 中子射线照相图像质量的确定
  3.5 其他能量中子的探测
   3.5.1 冷中子
   3.5.2 超热中子
   3.5.3 共振中子
   3.5.4 快中子
  3.6 中子射线检测法的应用示例
   3.6.1 检测高密度容器中低密度元件和低密度区
   3.6.2 检测密度相似但中子截面不同的材料
   3.6.3 检测高放射性试件
  3.7 中子激活问题
 第4章 射线计算机层析法检测
  4.1 概述
  4.2 射线CT的基本原理
  4.3 射线CT系统的构成
   4.3.1 射线源
   4.3.2 机械扫描系统
   4.3.3 辐射探测系统
   4.3.4 计算机系统
  4.4 射线CT检测
   4.4.1 训机
   4.4.2 被检工件、最大穿透厚度
   4.4.3 半值层和质量衰减系数
   4.4.4 射线源和扫描能量的选择
   4.4.5 准直器的选择
   4.4.6 工业射线CT检测标准
  4.5 工业射线CT的图像质量
   4.5.1 空间分辨力
   4.5.2 密度分辨力
   4.5.3 伪像
  4.6 工业射线CT系统性能的测量
   4.6.1 试样
   4.6.2 空间分辨力的测量
   4.6.3 密度分辨力(对比灵敏度)的测量
   4.6.4 对比度-细节-剂量(Contrast-De-tail-Dose,CDD)曲线
   4.6.5 某些工业射线CT设备的性能
  4.7 工业射线CT应用示例
   4.7.1 BT-300(50)-1型工业射线CT应用示例
   4.7.2 CD系列工业射线CT应用示例
   4.7.3 ICT-F系列和225kV显微CT应用示例
   4.7.4 GY-6-ACT型工业射线CT应用示例
   4.7.5 其他工业射线CT应用示例
  4.8 射线CT二维检测的三维重建
   4.8.1 三维重建软件的功能
   4.8.2 目前商业的三维重建软件
   4.8.3 三维重建软件应用示例
  4.9 双能射线CT技术
   4.9.1 基本原理
   4.9.2 应用示例
  4.10 康普顿背散射层析技术
   4.10.1 基本原理
   4.10.2 优点和局限性
   4.10.3 应用示例
  4.11 焦平面层析
  4.12 中子CT技术
  4.13 快速工业射线CT
 第5章 β射线与γ射线测厚技术
  5.1 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5.1.1 β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5.1.2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2 辐射源、探测器和防护
   5.2.1 常用测厚放射源
   5.2.2 辐射探测器
   5.2.3 射线的防护
  5.3 测厚仪表
   5.3.1 透射式仪表
   5.3.2 散射式仪表
   5.3.3 测厚仪表的标定
 第6章 其他射线检测方法
  6.1 质子射线照相
   6.1.1 质子射线照相的基本原理
   6.1.2 质子源和探测器材
   6.1.3 应用
  6.2 正电子湮没检测
   6.2.1 基本概念
   6.2.2 应用
  6.3 中子活化分析
   6.3.1 基本概念
   6.3.2 优点与局限性
   6.3.3 应用示例
  6.4 穆斯堡尔谱法
   6.4.1 基本概念
   6.4.2 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6.4.3 应用
  6.5 电子射线照相
   6.5.1 概述
   6.5.2 透射法
   6.5.3 发射法
  参考文献
第3篇 声学方法检测
 第1章 声发射法检测
  1.1 概述
   1.1.1 声发射检测技术的概念
   1.1.2 声发射检测技术的特点
   1.1.3 声发射技术的发展史
  1.2 声发射技术基础
   1.2.1 声发射源
   1.2.2 波的传播
   1.2.3 影响声发射特性的因素
   1.2.4 凯赛效应和费利西蒂效应
  1.3 检测设备与信号处理
   1.3.1 声发射传感器
   1.3.2 电缆
   1.3.3 门槛比较器
   1.3.4 信号调节
   1.3.5 信号处理
   1.3.6 声发射源定位
   1.3.7 数据显示
   1.3.8 声发射检测系统
  1.4 声发射检测技术
   1.4.1 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程序
   1.4.2 设置与校准
   1.4.3 传感器的安装
   1.4.4 加载程序
   1.4.5 声发射噪声
   1.4.6 数据解释与评价
   1.4.7 声发射检测标准与规范
   1.4.8 安全防护
  1.5 声发射检测的应用
   1.5.1 材料表征
   1.5.2 结构件完整性评价
 第2章 声-超声波检测
  2.1 概述
  2.2 声-超声波检测的技术基础
   2.2.1 检测原理
   2.2.2 信号表征
  2.3 声-超声波检测方法
   2.3.1 工作频率
   2.3.2 接收换能器
   2.3.3 两换能器的间距
   2.3.4 换能器的接触压力
   2.3.5 耦合剂
  2.4 声-超声波检测的信号处理
   2.4.1 声-超声波检测信号的特征
   2.4.2 小波变换方法
   2.4.3 小波变换的应用实例
  2.5 声-超声波检测装置
  2.6 声-超声波检测技术应用示例
   2.6.1 胶接结构检测
   2.6.2 监测材料各向异性
 第3章 声振检测
  3.1 概述
   3.1.1 检测的技术基础
   3.1.2 声振检测的分类
  3.2 整体振动检测
   3.2.1 整体人工敲击检测
   3.2.2 单点激振单点测量
   3.2.3 多点激振多点测量
   3.2.4 振动分析
  3.3 局部振动检测
   3.3.1 局部人工敲击检测
   3.3.2 声阻法检测
   3.3.3 声谐振检测
   3.3.4 定距发送/接收检测
   3.3.5 综合声学检测技术
   3.3.6 局部振动检测技术小结
 第4章 声全息与声成像检测
  4.1 声全息检测
   4.1.1 光学模拟声全息
   4.1.2 扫查声全息
   4.1.3 声全息系统比较
   4.1.4 声全息应用概况
  4.2 声成像检测
   4.2.1 声成像基本原理
   4.2.2 无损检测应用
  4.3 换能器阵列扫查声成像
   4.3.1 检测原理
   4.3.2 相控阵阵列性能指标
   4.3.3 应用概况
 第5章 超声波法检测
  5.1 概述
  5.2 超声波法检测基础知识
   5.2.1 振动与波
   5.2.2 超声平面波在大平界面上垂直入射时的行为
   5.2.3 超声平面波在大平界面上斜入射时的行为
   5.2.4 圆盘声源的声场
  5.3 超声波检测仪、探头和试块
   5.3.1 超声波检测仪
   5.3.2 探头
   5.3.3 超声波检测仪、压电换能器探头及两者组合的性能测试
   5.3.4 试块
  5.4 超声波检测中的共性问题
   5.4.1 超声波检测系统的配置
   5.4.2 对受检件的要求
   5.4.3 耦合
   5.4.4 关于频率的选择
   5.4.5 对比试块
   5.4.6 扫查
   5.4.7 影响缺陷回波幅度的因素
   5.4.8 实际缺陷的定量评定方法
   5.4.9 检测规程的编制和检测结果的记录
  5.5 纵波检测
   5.5.1 设备性能要求
   5.5.2 扫查前的准备
   5.5.3 缺陷位置的确定
   5.5.4 用AVG图法确定缺陷的当量值
   5.5.5 用对比试件法确定缺陷的当量值
   5.5.6 缺陷长度的测量
   5.5.7 背表面反射损失的评定
   5.5.8 受检件纵波检测的质量等级划分
   5.5.9 双晶片纵波探头的运用
   5.5.10 纵波检测时试件侧边界的影响
   5.5.11 水浸法检测
   5.5.12 缺陷埋深和自身高度的测量——衍射传播时间(TOFD)技术
   5.5.13 头波和爬波
  5.6 横波检测
   5.6.1 用斜探头发射的SV横波声场检测
   5.6.2 SV横波检测的基本工作方式
   5.6.3 SV波检测条件选择的考虑
   5.6.4 SV波检测前的准备
   5.6.5 SV波检测时缺陷位置的确定
   5.6.6 SV波检测时缺陷的定量
   5.6.7 SV波检测时侧壁的影响
   5.6.8 SV波检测时缺陷埋深及自身高度的测量
   5.6.9 用SV波探头对圆弧面试件作直接接触法检测
   5.6.10 水平偏振横波(SH波)的应用
  5.7 瑞利波法检测
   5.7.1 声表面波
   5.7.2 瑞利波
   5.7.3 瑞利波的产生
   5.7.4 斜楔瑞利波探头性能的测试
   5.7.5 时间基线的标定及检测灵敏度的调整
   5.7.6 缺陷的检测
  5.8 兰姆波法检测
   5.8.1 兰姆波方程、相速度、群速度和质点振动的位移
   5.8.2 在薄板中兰姆波的激励
   5.8.3 兰姆波检测薄板时模式的选择
   5.8.4 薄板分层的兰姆波检测
   5.8.5 板与固体或液体接触时的情况
   5.8.6 泄漏兰姆波检测
  5.9 相控阵扫查法检测
  5.10 超声波测厚
   5.10.1 共振法
   5.10.2 脉冲反射法
  5.11 不同材质中的声速
 第6章 声显微镜检测
  6.1 概述
  6.2 激光扫描声显微镜检测
   6.2.1 工作原理
   6.2.2 检测前的考虑
   6.2.3 应用示例
  6.3 扫描声显微镜
   6.3.1 工作方式和基本原理
   6.3.2 扫描声显微镜的构成
   6.3.3 应用示例
  参考文献
第4篇 电学方法检测
 第1章 涡流法检测
  1.1 概述
  1.2 涡流检测的物理基础
   1.2.1 金属的导电性
   1.2.2 金属的磁特性
   1.2.3 电磁感应
   1.2.4 趋肤效应
  1.3 涡流检测中线圈的阻抗分析
   1.3.1 线圈的阻抗和归一化
   1.3.2 放置式线圈的阻抗
   1.3.3 带无限长导电圆棒的穿过式线圈的
   1.3.4 带管材的穿过式线圈和内通过式线圈的情况
  1.4 用于涡流检测的主要电路
   1.4.1 振荡器
   1.4.2 放大器
   1.4.3 抑制电路
   1.4.4 检出电路
   1.4.5 信号显示
  1.5 放置线圈涡流检测的应用
   1.5.1 分选(混料的识辨)和热处理状态的确认
   1.5.2 缺陷的探测示例
   1.5.4 薄材的涡流检测——涡流检测的一个重要应用
  1.6 棒材的穿过式线圈检测
   1.6.1 分选
   1.6.2 缺陷的检测
   1.6.3 钛合金小直径棒材的检测
  1.7 非磁性管材的穿过式线圈及内通过式线圈检测
   1.7.1 薄壁管的检测
   1.7.2 厚壁管的检测
   1.7.3 换热器传热管的在役检测
  1.8 远场涡流检测
   1.8.1 远场涡流检测的基本原理及其局限性
   1.8.2 激励/检测线圈的几种典型配置方式
  1.9 多频涡流检测
   1.9.1 多频涡流检测的基本原理
   1.9.2 换热器管道的多频涡流检测
  1.10 磁光涡流检测
   1.10.1 原理
   1.10.2 优点
   1.10.3 应用示例
  1.11 脉冲涡流检测
   1.11.1 脉冲涡流检测的基本原理
   1.11.2 脉冲涡流传感器的设计与制作
   1.11.3 脉冲涡流检测参数的优化
   1.11.4 脉冲涡流检测技术的应用
  1.12 阵列涡流检测
   1.12.1 阵列涡流检测的原理
   1.12.2 阵列涡流检测技术的优点及应用
 第2章 电位差和交流场检测
  2.1 概述
  2.2 直流电位差法测量裂纹深度
   2.2.1 基本原理
   2.2.2 单条、开裂面垂直于有限厚试件表面的无限长裂纹深度测量
   2.2.3 单条、开裂面垂直于无限厚试件表面的有限长裂纹深度测量
   2.2.4 倾斜裂纹的深度测量
   2.2.5 多条裂纹的深度测量
   2.2.6 直流电位差法的优缺点
  2.3 交流电位差法测量裂纹深度
   2.3.1 交流电位差法的特点
   2.3.2 电流趋肤深度小、裂纹长而深的情况
   2.3.3 电流趋肤深度小、裂纹短而深的情况
   2.3.4 电流趋肤深度大、裂纹长深比不同的情况
   2.3.5 裂纹倾斜的情况
   2.3.6 附加信号
   2.3.7 交流电位差法的优缺点
  2.4 应用示例
   2.4.1 大直径管内壁周向裂纹深度的直流电位差法测量
   2.4.2 结构钢表面硬化层深度的直流电位差法测量
   2.4.3 锆合金试件电位差法测量系统的选择
   2.4.4 螺纹件的交流电位差法检测
  2.5 交流场测量(ACFM)技术
   2.5.1 单探头的情况
   2.5.2 阵列探头的应用
 第3章 电流微扰检测
  3.1 概述
  3.2 检测系统
   3.2.1 交流检测系统
   3.2.2 直流检测系统
  3.3 信号特征
  3.4 应用示例
   3.4.1 双层构件紧固件孔中底层孔边裂纹的探测
   3.4.2 钛合金空心主轴螺纹根部疲劳裂纹的探测
   3.4.3 叶片榫槽表面裂纹的检查
 第4章 微波法检测
  4.1 概述
   4.1.1 微波
   4.1.2 微波法检测技术的发展
   4.1.3 微波法检测技术的特点
   4.1.4 微波的物理特性
  4.2 微波检测机理
   4.2.1 微波检测的物理基础
   4.2.2 微波在介质界面的反射与折射
   4.2.3 微波在介质中的衰减与频散
   4.2.4 驻波
   4.2.5 散射
   4.2.6 各种微波检测原理比较
  4.3 微波法检测主要方法
   4.3.1 透射技术
   4.3.2 反射技术
   4.3.3 驻波技术
   4.3.4 腔体微扰法
  4.4 微波法检测装置
   4.4.1 微波法检测装置基本构成
   4.4.2 微波检测装置的主要部件
   4.4.3 微波法检测仪器的类型
  4.5 微波涡流检测技术
   4.5.1 电磁共振涡流探头
   4.5.2 铁磁共振涡流探头
   4.5.3 涡流用于检测小半径的孔和区域
  4.6 微波全息照相技术
   4.6.1 光全息照相
   4.6.2 微波全息照相
   4.6.3 应用示例
  4.7 微波法检测的主要应用
   4.7.1 湿度的微波测量
   4.7.2 悬浮体浓度的微波测量
   4.7.3 厚度的微波检测
   4.7.4 固体火箭壳体完整性的检测
   4.7.5 粘接结构脱粘的微波检测
   4.7.6 金属表面裂纹的微波检测
   4.7.7 探地雷达技术
   4.7.8 集成电路内部剥离的微波无损检测
   4.7.9 用微波源加热的热成像无损检测
   4.7.10 桥梁附近河床冲刷的微波探测
   4.7.11 汽车防撞雷达
   4.7.12 毫米波焦平面成像系统
   4.7.13 微波波谱学应用
   4.7.14 飞机构件涂层下腐蚀的微波检测
   4.7.15 用于温度控制的微波辐射计
   4.7.16 隧道盾构非开挖技术的微波“导引”
   4.7.17 等离子体的微波“诊断”
   4.7.18 微波法检测技术的其他应用
 第5章 其他电学检测方法
  5.1 带电粒子检测
   5.1.1 带金属背衬的非导电材料
   5.1.2 不带金属背衬的非导电材料
   5.1.3 粉末特性和试验装置
  5.2 电晕放电检测
   5.2.1 基本概念
   5.2.2 检测技术
   5.2.3 作业
  5.3 外激电子发射
  5.4 介电测量检测
   5.4.1 检测原理
   5.4.2 检测方法
   5.4.3 介电测量固化监测
  参考文献
第5篇 磁学方法检测
 第1章 磁粉法检测
  1.1 概述
  1.2 磁粉法检测基础知识
   1.2.1 磁场
   1.2.2 磁感应强度
   1.2.3 磁导率
   1.2.4 磁性材料的分类
   1.2.5 漏磁场与反磁场
  1.3 试件的准备
   1.3.1 总的要求
   1.3.2 非导电覆层
   1.3.3 导电覆层
   1.3.4 剩余磁场
   1.3.5 检测面的清理
  1.4 磁化方法
   1.4.1 电流法
   1.4.2 磁轭法
   1.4.3 复合磁化法
  1.5 对磁场强度的要求
   1.5.1 确定所需磁场强度时的考虑
   1.5.2 电流法
   1.5.3 磁轭法
  1.6 磁粉和磁悬液
   1.6.1 磁粉
   1.6.2 磁悬液
   1.6.3 磁粉的施加
  1.7 磁痕的判别和记录
   1.7.1 磁痕的判别
   1.7.2 磁痕的记录
  1.8 检测后的退磁和清理
   1.8.1 退磁
   1.8.2 清理
  1.9 系统性能及作业质量的控制
   1.9.1 带缺陷试验件的利用
   1.9.2 磁粉法检测装置的查核
   1.9.3 磁粉性能的检定
  1.10 安全
  1.11 应用示例
   1.11.1 锻、铸件的检测
   1.11.2 焊缝的检测
   1.11.3 疲劳裂纹扩展的监测
  1.12 常用钢种磁特性参数
 第2章 漏磁场检测
  2.1 概述
  2.2 磁化技术
   2.2.1 局部磁化和整体磁化
   2.2.2 交、直流磁化
  2.3 缺陷的漏磁场
   2.3.1 漏磁场的试验测量
   2.3.2 漏磁场的理论计算
   2.3.3 各种因素对缺陷漏磁场的影响
  2.4 漏磁场信号的获得
  2.5 漏磁场检测信号处理
  2.6 漏磁场检测中缺陷的量化方法
   2.6.1 裂纹宽度的量化
   2.6.2 深度的量化
  2.7 应用举例
   2.7.1 管材的检测
   2.7.2 地埋管线的检测
   2.7.3 钢丝绳的漏磁场检测
   2.7.4 储罐底板检测
 第3章 金属磁记忆检测
  3.1 概述
  3.2 基本原理及基础研究工作
  3.3 金属磁记忆现象产生的畸变磁场的影响因素
   3.3.1 应力大小及其分布
   3.3.2 材料的磁特性
   3.3.3 地磁环境磁场的影响
   3.3.4 温度因素
  3.4 应用示例
   3.4.1 焊接残余应力的磁记忆检测
   3.4.2 磁记忆检测方法在压力容器管道检测中的应用
   3.4.3 紧固螺栓的检测
 第4章 巴克豪森噪声检测
  4.1 检测原理
  4.2 应力和显微组织的影响
   4.2.1 应力的影响
   4.2.2 显微组织的影响
  4.3 检测仪器介绍
   4.3.1 传感器和前置放大器
   4.3.2 激励电源
   4.3.3 模拟电路
   4.3.4 自动增益反馈电路
   4.3.5 信号处理和控制系统
  4.4 检测参数的选择
   4.4.1 最佳磁场强度值的确定
   4.4.2 检测深度的选择
  4.5 巴克豪森检测法的应用
   4.5.1 应用范围
   4.5.2 残余应力检测
   4.5.3 应力检测
   4.5.4 热处理缺陷
   4.5.5 机加工和磨焦缺陷的检测和控制
   4.5.6 监视疲劳过程预测疲劳寿命
  4.6 小结
 第5章 磁声发射检测
  5.1 检测原理
   5.1.1 磁声发射的产生
   5.1.2 MAE和磁致伸缩
  5.2 应力的影响
  5.3M AE检测
   5.3.1 检测系统
   5.3.2 检测深度
  5.4 应用示例
   5.4.1 残余应力的检测
   5.4.2 硬度的检测
   5.4.3 热处理和冷加工
   5.4.4 晶粒度的检测
 第6章 其他磁学检测方法
  6.1 核磁共振检测
  6.2 磁吸收检测
   6.2.1 基本概念
   6.2.2 应用示例
  参考文献
第6篇 光学方法检测
 第1章 目视检测
  1.1 概述
  1.2 放大镜检测
   1.2.1 放大装置
   1.2.2 照明装置
   1.2.3 测量器具
   1.2.4 记录
  1.3 刚性内窥镜
  1.4 柔性内窥镜
   1.4.1 光导纤维的传光和传像
   1.4.2 柔性光纤内窥镜的构成
   1.4.3 光源
  1.5 柔性视频内窥镜
   1.5.1 成像原理
   1.5.2 优点
   1.5.3 技术性能
   1.5.4 投影测量系统
  1.6 使用内窥镜检查的基本要素
   1.6.1 检查人员
   1.6.2 试件
  1.7 目视检测的应用
   1.7.1 内窥镜的应用
   1.7.2 偏视技术的应用
 第2章 激光全息与电子散斑干涉检测
  2.1 光学干涉检测技术概述
   2.1.1 检测原理
   2.1.2 基本特点
   2.1.3 技术发展概况
  2.2 激光全息干涉检测
   2.2.1 激光全息照相
   2.2.2 激光全息干涉检测及其特点
  2.3 激光全息干涉检测方法
   2.3.1 双曝光法
   2.3.2 实时法
   2.3.3 时间平均法
  2.4 光学干涉检测的设备与器材
   2.4.1 激光光源
   2.4.2 光学隔振平台
   2.4.3 光学器材
   2.4.4 加载装置
  2.5 电子散斑干涉检测
   2.5.1 散斑干涉技术发展概述
   2.5.2 电子散斑干涉工作原理
   2.5.3 离面位移测量光路
   2.5.4 面内位移测量光路
   2.5.5 用于动态检测的电子散斑干涉技术
   2.5.6 典型的商用检测系统
  2.6 应用示例
   2.6.1 位移及应变测量
   2.6.2 蜂窝结构缺陷检测
   2.6.3 火箭药柱缺陷检测
   2.6.4 轮胎缺陷检测
   2.6.5 电铸高强结构缺陷检测
   2.6.6 发动机刷式封严结构缺陷检测
   2.6.7 叶片振动分析
  2.7 技术发展展望
 第3章 激光错位散斑检测
  3.1 概述
  3.2 光学原理
   3.2.1 照相错位散斑干涉法的条纹形成
   3.2.2 电子错位散斑干涉法的条纹形成
   3.2.3 相位差Δ的确定
  3.3 错位散斑干涉条纹图的解释
   3.3.1 位移梯度解释
   3.3.2 位移差解释
   3.3.3 两种解释方法的比较
  3.4 检测灵敏度的定量分析
   3.4.1 缺陷的力学模型
   3.4.2 错位量与测量灵敏度的关系
   3.4.3 用于无损检测时错位量选择的原则
  3.5 典型检测系统的构成
   3.5.1 检测光路布置
   3.5.2 加载技术
   3.5.3 相移技术
   3.5.4 错位散斑检测的一般操作过程
  3.6 错位散斑技术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7 商用检测系统简介
   3.7.1 美国LTI公司
   3.7.3 德国Steinbichler公司
  3.8 应用示例
   3.8.1 复合材料构件的检测
   3.8.2 预警机雷达天线罩的检测
   3.8.3 飞机部件蜂窝结构进水的检测
   3.8.4 发动机风扇机匣的检测
   3.8.5 直升机旋翼的检测
   3.8.6 泡沫隔热层的检测
   3.8.7 轮胎的检测
  3.9 技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7篇 热学方法检测
 第1章 光声光热检测
  1.1 光热辐射测量法
   1.1.1 概述
   1.1.2 检测系统简介
   1.1.3 应用示例
  1.2 光热光束偏移法
   1.2.1 光热位移检测技术
   1.2.2 光热光偏转检测技术
  1.3 光声法
   1.3.1 气体传声器光声检测技术
   1.3.2 压电式光声检测系统
   1.3.3 压电式电子声显微镜
  1.4 几种光声光热检测系统的性能比较
 第2章 其他热学方法
  2.1 温差电方法
   2.1.1 温差电方法基础
   2.1.2 导电材料的温差电分选
   2.1.3 质量检测
   2.1.4 镍层厚度测量
   2.1.5 微观组织的分析
  2.2 热敏材料涂覆法
   2.2.1 基本原理
   2.2.2 常用热敏材料
   2.2.3 液晶检测
  参考文献
第8篇 渗透法检测
 第1章 液体渗透法检测
  1.1 概述
  1.2 液体渗透法检测所涉及的物理化学现象
   1.2.1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
   1.2.2 液体的润湿作用
   1.2.3 毛细现象
   1.2.4 溶解、溶液、溶解度
   1.2.5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
   1.2.6 乳化与乳化剂
   1.2.7 黑光和荧光
   1.2.8 对比度和可见度
   1.2.9 粘度
   1.2.10 液面上的自由能
  1.3 液体渗透检测方法
   1.3.1 渗透检测方法的分类
   1.3.2 渗透检测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1.4 液体渗透法检测前试件表面的 预清理
   1.4.1 必要性
   1.4.2 表面污染的类型及对渗透作用的影响
   1.4.3 表面预清理方法
   1.4.4 预清理后的清洗、干燥和防护
   1.4.5 工序的安排
   1.4.6 非金属表面清洗的预防措施
  1.5 渗透液及其应用
   1.5.1 渗透液材料
   1.5.2 渗透液的施加
   1.5.3 渗透液在零件上的停留时间
   1.5.4 影响渗透液渗入的因素及加强渗透的 辅助措施
  1.6 表面多余渗透液的去除方法
   1.6.1 水洗型渗透剂的去除方法(方法A工艺)
   1.6.2 后乳化型(亲油性)渗透剂的去除方法(方法B工艺)
   1.6.3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的去除方法(方法C工艺)
   1.6.4 后乳化型(亲水性)渗透剂的去除方法(方法D工艺)
   1.6.5 不适当去除表面渗透剂后的试件重新处理
  1.7 显像
   1.7.1 显像前试件的干燥
   1.7.2 干粉显像剂及其应用
   1.7.3 水湿显像剂及其应用
   1.7.4 非水湿显像剂及其应用
   1.7.5 塑料膜显像剂及其应用
  1.8 渗透法检测显示的观察和评价
   1.8.1 显示的观察
   1.8.2 渗透剂显示的解释
   1.8.3 渗透剂显示的评价
   1.8.4 质量验收标准
  1.9 渗透法检测后试件的清洗、防护、标志、记录和报告
   1.9.1 后清洗
   1.9.2 防护
   1.9.3 标志
   1.9.4 检测记录和报告
  1.10 渗透法检测的质量控制
   1.10.1 渗透法检测对比试块的运用
   1.10.2 渗透法检测用料的质量控制
   1.10.3 检测质量控制
   1.10.4 对渗透检测人员的要求
  1.11 渗透检测的技术安全
   1.11.1 使用非水湿显像剂的危险
   1.11.2 黑光的生理效应
   1.11.3 渗透检测用材料废液污染的控制
   1.11.4 液体渗透检测用材料的毒性及闪点
   1.11.5 渗透检测时的保健措施
   1.11.6 渗透检测作业中的辐射安全
  1.12 应用示例
   1.12.1 铸造叶片的荧光检测
   1.12.2 锻造和机加工镍基合金盘的检测
   1.12.3 锻造不锈钢大阀门体着色检测
 第2章 其他渗透检测方法
  2.1 滤出粒子检测
   2.1.1 作业原理和应用
   2.1.2 悬浮液及其施加
   2.1.3 检测中的安全与卫生防护措施
  2.2 氪气体渗透成像
   2.2.1 工艺步骤
   2.2.2 渗透剂系统的比较
  2.3 挥发液检测
  参考文献
第9篇 泄漏检测
 第1章 导言
  1.1 检漏的任务
  1.2 泄漏的可能部位
  1.3 漏率及其单位
  1.4 影响漏率大小的因素
  1.5 标准漏率的定义
  1.6 对检漏人员的要求
  1.7 通过漏孔气体的流动特性
   1.7.1 气体沿管道的流动状态
   1.7.2 理想气体与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1.8 检漏方法的分类
 第2章 气泡检漏
  2.1 气泡检漏原理
   2.1.1 产生气泡的条件
   2.1.2 产生压力差的方法
   2.1.3 影响检漏灵敏度的因素
  2.2 检漏设备与材料
   2.2.1 检漏设备
   2.2.2 检漏材料
  2.3 检测技术
   2.3.1 浸泡法
   2.3.2 涂刷液体法(皂泡法)
   2.3.3 测量漏率的方法
   2.3.4 加压气泡检漏注意事项
 第3章 压力变化检漏
  3.1 静态压升检漏法
  3.2 静态压降检漏法
   3.2.1 压力差的确定
   3.2.2 有效容积的确定
   3.2.3 湿度问题
   3.2.4 提高压降检漏法灵敏度的方法
  3.3 差压式压力变化检漏
   3.3.1 概述
   3.3.2 差压式检漏仪的基本回路
   3.3.3 差压传感器
   3.3.4 差压式检漏仪的工作过程及时间段的选择
   3.3.5 用于密闭型元器件检漏的差压式气密检漏仪
 第4章 氦质谱检漏
  4.1 氦质谱检漏的原理
  4.2 设备与材料
   4.2.1 氦质谱检漏仪
   4.2.2 标准漏孔
   4.2.3 检漏吸枪
   4.2.4 氦气
   4.2.5 真空泥
  4.3 氦质谱检漏技术
   4.3.1 抽真空喷吹法检漏
   4.3.2 充压抽真空法检漏
   4.3.3 充压吸枪法检漏
   4.3.4 背压检漏
   4.3.5 前级泵排气口取样法检漏
 第5章 其他检漏方法
  5.1 卤素检漏
  5.2 渗透检漏法
   5.2.1 着色渗透检漏法
   5.2.2 荧光渗透检漏法
   5.2.3 变色渗透检漏法
   5.2.4 煤油渗透检漏法
  5.3 离子泵检漏法
  5.4 声波检漏法
   5.4.1 听音法
   5.4.2 超声波定向探头检漏法
   5.4.3 超声波接触探头检漏法
   5.4.4 超声波人造声源检漏法
   5.4.5 脉冲超声波检漏法
   5.4.6 声发射检漏
  5.5 高频火花检漏法
  5.6 真空规检漏
   5.6.1 单支规管检漏法
   5.6.2 吸嘴抽空检漏法
   5.6.3 堵塞检漏法
  5.7 红外线热成像检漏
   5.7.1 红外线辐射成像检漏技术
   5.7.2 红外线吸收法检漏技术
   5.7.3 红外线光声检漏技术
  5.8 光学检漏方法
  5.9 四极质谱计检漏
 第6章 常用检漏标准
第10篇 金属材料的无损检测
 第1章 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
  1.1 金属材料的分类
  1.2 单组元金属的结构
   1.2.1 金属电子论
   1.2.2 金属的晶体结构
   1.2.3 晶粒与晶界
  1.3 合金的结构
   1.3.1 合金
   1.3.2 相
   1.3.3 相变、相平衡和相图
  1.4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1.4.1 在静拉伸下的力学性能
   1.4.2 弹性与广义胡克定律
   1.4.3 在其他静加载下的力学性能
   1.4.4 冲击韧度
   1.4.5 疲劳
   1.4.6 蠕变
   1.4.7 断裂韧度
  1.5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1.6 金属材料组织的观察
   1.6.1 低倍组织观察
   1.6.2 光学金相显微术
   1.6.3 电子显微术
   1.6.4 其他
  1.7 金属材料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缺陷
  1.8 金属中断裂发展的概念
   1.8.1 晶体缺陷
   1.8.2 位错
   1.8.3 滑移与位错塞积
   1.8.4 塑性变形和断裂
   1.8.5 断裂力学
 第2章 特定类型金属材料的无损检测
  2.1 钢材的无损检测
   2.1.1 钢材中常见的冶金缺陷及其无损检测
   2.1.2 微观组织的表征
   2.1.3 力学性能的无损检测
   2.1.4 在役件的检测
  2.2 非铁金属材料铝合金
   2.2.1 夹杂物的无损检测
   2.2.2 微观组织的表征
   2.2.3 铝-锂合金的无损检测
  2.3 非铁金属材料——钛合金
   2.3.1 α+β两相钛合金的微观组织类型
   2.3.2 Ti-6Al-4V合金微观组织的形成
   2.3.3 在钛合金中涉及无损检测的主要问题
  2.4 高温合金
   2.4.1 概述
   2.4.2 INCO-718合金的微观组织
   2.4.3 INCO-718合金制件中的不连续性
   2.4.4 用于高温环境的金属间化合物基高温结构材料
 第3章 金属材料的超声波无损表征
  3.1 概述
  3.2 声速的测量
   3.2.1 纵波速度的测量
   3.2.2 横波速度的测量
   3.2.3 瑞利波速度的测量
   3.2.4 超声波测角器
   3.2.5 各向异性材料准纵波、准横波速度的测量
  3.3 涉及声速测量的应用示例
   3.3.1 弹性常数的测定
   3.3.2 各向异性的测量
   3.3.3 晶粒尺寸的声波评估
   3.3.4 敏化的声双折射法评估
   3.3.5 冷加工退火行为的无损表征
   3.3.6 钢中铁素体含量的评估
   3.3.7 铁素体钢脆化的预示
   3.3.8 马氏体钢硬度的评估
   3.3.9 铝合金沉淀硬化的超声波表征
  3.4 声衰减的测量
   3.4.1 方法
   3.4.2 衰减值的给出
  3.5 涉及声衰减的应用示例
  3.6 非线性超声波法
  参考文献
第11篇 特定类型金属制件的无损检测
 第1章 铸件的无损检测
  1.1 概述
  1.2 铁铸件的无损检测
   1.2.1 灰铸铁件
   1.2.2 可锻铸铁件
   1.2.3 球墨铸铁件
   1.2.4 蠕墨铸铁件
  1.3 钢铸件的无损检测
   1.3.1 碳钢
   1.3.2 低合金钢
   1.3.3 高合金钢
  1.4 铝合金铸件的无损检测
   1.4.1 缺陷的类型
   1.4.2 无损检测方法
  1.5 铜铸件的无损检测
   1.5.1 气孔和疏松
   1.5.2 缩孔
   1.5.3 微裂纹和热撕裂
   1.5.4 非金属夹杂物和偏析
  1.6 钛合金铸件的无损检测
  1.7 镁合金铸件的无损检测
  1.8 高温合金铸件的无损检测
   1.8.1 结晶完整性的检测
   1.8.2 铸造镍基高温合金单晶各向异性的超声波测定
   1.8.3 关于壁厚的测量
   1.8.4 单晶高温合金铸件瞬态液相连接的超声波评价
  1.9 小铸件的无损谐振检测
 第2章 锻件的无损检测
  2.1 概述
  2.2 钢锻件的无损检测
   2.2.1 钢锻件的常见缺陷
   2.2.2 钢锻件的磁粉法检测
   2.2.3 钢锻件的超声波检测
   2.2.4 钢锻件的液体渗透法检测
   2.2.5 钢锻件的射线法检测
  2.3 铝合金锻件的无损检测
   2.3.1 铝合金锻件中常见的缺陷
   2.3.2 铝合金锻件的超声波检测
   2.3.3 铝合金制件的涡流检测
  2.4 钛合金锻件的无损检测
   2.4.1 钛合金锻件的制取及缺陷的形式
   2.4.2 钛合金锻件的射线检测
   2.4.3 钛合金锻件的超声波检测
   2.4.4 钛合金锻件的涡流法检测
   2.4.5 钛合金锻件的阳极化检测
   2.4.6 钛合金锻件的液体渗透法检测
  2.5 高温合金锻件的无损检测
 第3章 板材的无损检测
  3.1 概述
  3.2 薄板的无损检测
   3.2.1 对比试块的选材与制作
   3.2.2 设定探伤灵敏度
   3.2.3 探伤扫查方式
   3.2.4 探伤结果及缺陷的判定
   3.2.5 薄板的自动化探伤
  3.3 中厚板的无损检测
   3.3.1 接触法
   3.3.2 水浸法
   3.3.3 探头的选择
   3.3.4 扫查
   3.3.5 探伤灵敏度的设定
   3.3.6 探伤结果及缺陷的评定
   3.3.7 中厚板自动化探伤
  3.4 复合板的无损检测
   3.4.1 单晶直探头
   3.4.2 双晶直探头
 第4章 管材的无损检测
  4.1 概述
  4.2 管坯的无损检测
  4.3 管材中的缺陷
  4.4 薄壁管超声波接触法检测
   4.4.1 纵向缺陷的横波检测
   4.4.2 横向缺陷的检测
   4.4.3 超薄壁管的兰姆波检测
  4.5 薄壁管纵向缺陷的超声波水浸法检测
   4.5.1 平探头的运用
   4.5.2 聚焦探头的运用
  4.6 薄壁管横向缺陷的超声波水浸 法检测
  4.7 厚壁管的超声波法检测
   4.7.1 纵向缺陷的检测
   4.7.2 横向缺陷的检测
   4.7.3 纵向分层的检测
  4.8 管材的涡流法检测
   4.8.1 概述
   4.8.2 标准参考样管
   4.8.3 薄壁管的检测
   4.8.4 厚壁管的检测
   4.8.5 远场涡流检测
   4.8.6 多频法与深层法
 第5章 坯材、棒材、丝材的无损检测
  5.1 概述
  5.2 坯材表面的无损检测
   5.2.1 坯材表面探伤的特点
   5.2.2 坯材表面的磁粉法检测
   5.2.3 坯材表面的涡流法检测
   5.2.4 钢坯表面的热图像检测
  5.3 坯材内部的无损检测
   5.3.1 坯材内部的超声波检测
   5.3.2 钢坯内部的射线检测
  5.4 棒材表面的无损检测
   5.4.1 棒材表面的涡流法检测
   5.4.2 棒材表面的漏磁法检测
  5.5 钢棒内部的无损检测
   5.5.1 冷拉圆钢棒内部的超声波检测
   5.5.2 冷拉六角钢棒内部的超声波检测
  5.6 丝材的无损检测
   5.6.1 线材的涡流法检测
   5.6.2 线材的超声波检测
   5.6.3 线材的超声导波检测
   5.6.4 高温高速线材的涡流法检测
 第6章 粉末冶金制件的无损检测
  6.1 概述
  6.2 粉末冶金工艺及相应缺陷的形成
   6.2.1 金属粉末的制取
   6.2.2 金属粉末的固结
   6.2.3 粉末冶金件的锻造
   6.2.4 热处理
  6.3 粉末冶金制件的射线检测
   6.3.1 X射线检测
   6.3.2 康普顿散射法
   6.3.3 γ射线法密度测定
  6.4 粉末冶金件的超声波检测
   6.4.1 在未烧结压块中超声波的传播
   6.4.2 微孔隙的超声波速度漂移评估
   6.4.3 夹杂物的超声波检测
   6.4.4 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超声波检测
   6.4.5 微孔洞和微观组织的超声波表征
   6.4.6 压块中紧闭裂纹的检测
   6.4.7 粉末冶金件力学性能的超声波评估
  6.5 粉末冶金制件的磁粉法检测
  6.6 粉末冶金制件的直流电位法检测
  6.7 粉末冶金制件的涡流法检测
   6.7.1 在热等静压(HIP)过程中用涡流法测量密度
   6.7.2 未烧结和烧结后粉末冶金件的涡流法检测
   6.7.3 差动式涡流检测方法
  6.8 粉末冶金制件的液体渗透法检测
  6.9 粉末冶金制件的声发射检测
 第7章 焊接件的无损检测
  7.1 概述
  7.2 熔焊的无损检测
  7.3 压焊的无损检测
   7.3.1 扩散焊的无损检测
   7.3.2 摩擦焊的无损检测
  7.4 钎焊的无损检测
   7.4.1 硬钎焊接头的无损检测
   7.4.2 软钎焊接头的无损检测
 第8章 表面改性与覆层的无损检测
  8.1 概述
  8.2 表面形变改性的无损检测
   8.2.1 滚压加工和喷丸强化的无损检测
   8.2.2 磨烧损伤的无损检测
  8.3 金属表面热处理改性的无损检测
   8.3.1 高频感应淬火层的无损检测
   8.3.2 火焰加热表面改性的无损检测
   8.3.3 化学热处理的无损检测
   8.3.4 金属表面高能束改性的无损检测
  8.4 表面电镀层、阳极氧化层的无损检测
   8.4.1 电镀层的无损检测
   8.4.2 阳极氧化层的无损检测
  8.5 高温防护覆层的无损检测
   8.5.1 概述
   8.5.2 高温防护覆层的无损检测
   8.5.3 高温热障覆层(TBC)的无损检测
   8.5.4 扩散覆层的无损检测
   8.5.5 碳-碳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覆层的无损表征
  8.6 非高温表面防护覆层的无损检测
   8.6.1 金属基底上金属覆层的无损检测
   8.6.2 金属基底上非金属覆层的无损检测
   8.6.3 覆层厚度的测量
  参考文献
第12篇 特定类型非金属材料的无损检测
 第1章 混凝土的无损检测
  1.1 概述
  1.2 混凝土强度检测
   1.2.1 回弹法
   1.2.2 超声波回弹综合法
  1.3 混凝土内部缺陷的超声波检测
   1.3.1 混凝土裂缝检测
   1.3.2 不密实区和空洞检测
   1.3.3 表面损伤层检测
   1.3.4 冲击回波法检测
   1.3.5 超声波层析成像技术
   1.3.6 超声波检测仪器和换能器
  1.4 灌注桩混凝土质量超声波检测
   1.4.1 原理
   1.4.2 埋设超声波检测管
   1.4.3 超声波检测方法
   1.4.4 测试数据的处理与判断
  1.5 钢管混凝土超声波检测技术
   1.5.1 检测原理
   1.5.2 缺陷可疑点判断方法
  1.6 道路路面混凝土质量无损检测
   1.6.1 混凝土厚度的超声波检测
   1.6.2 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动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超声波检测
   1.6.3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折强度的超声波检测
  1.7 国内外混凝土无损检测标准和规范
 第2章 岩体声波检测
  2.1 岩体声波检测的特点
  2.2 岩体声波检测的内容
  2.3 岩体声波检测的方法
   2.3.1 表面检测法
   2.3.2 单孔检测法
   2.3.3 双孔(跨孔)声波检测法
  2.4 岩体声波检测仪器及换能器
  2.5 测区、测线和测点选择的一般原则
  2.6 岩石超声波衰减测量
   2.6.1 衰减测量原理
   2.6.2 衰减测量系统与方法
  2.7 岩溶洞穴的声波检测
  2.8 岩石力学研究中的声发射技术
   2.8.1 测量岩石的地应力
   2.8.2 地震序列的研究
   2.8.3 井崩预报
 第3章 陶瓷制件的无损检测
  3.1 概述
  3.2 陶瓷制件的制备及缺陷
   3.2.1 制备
   3.2.2 缺陷
  3.3 陶瓷制件的X射线检测
   3.3.1 孔洞的检测
   3.3.2 夹杂物的检测
   3.3.3 裂纹的检测
   3.3.4 陶瓷制件的X射线断层成像检测
  3.4 陶瓷制件的中子射线检测
   3.4.1 聚合物夹杂物的探测
   3.4.2 孔洞的检测
   3.4.3 小角中子散射
   3.4.4 未烧结陶瓷制件中粘合剂分布的检测
  3.5 陶瓷制件的核磁共振检测
   3.5.1 未烧结件中粘合剂分布的检测
   3.5.2 孔隙的检测
  3.6 陶瓷制件的超声波检测
   3.6.1 陶瓷压坯的超声波检测
   3.6.2 烧结后陶瓷制件的常规超声波检测
   3.6.3 烧结后陶瓷制件的扫查激光声显微镜检测
   3.6.4 烧结后陶瓷制件的扫查声显微镜检测
  3.7 陶瓷制件的热声技术检测
   3.7.1 光声显微镜检测
   3.7.2 扫查电子声显微镜检测
  3.8 陶瓷制件的激光散射检测
  3.9 陶瓷制件的荧光渗透检测
  3.10 陶瓷制件的氪曝光检测
 第4章 木材的无损检测
  4.1 概述
   4.1.1 无损检测技术在木材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1.2 无损检测技术在木材加工中的应用
   4.1.3 常用的木材无损检测设备
  4.2 木材基本特性
   4.2.1 木材的宏观构造
   4.2.2 木材的物理性质
   4.2.3 木材的声学性质
   4.2.4 木材的电学性质
   4.2.5 木材的化学性质
   4.2.6 木材的表面性质
   4.2.7 木材的变异性
  4.3 应力波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
   4.3.1 应力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4.3.2 应力波技术在古建筑木结构保护和检测中的应用
   4.3.3 应力波技术在森林培育及立木材性质检测中的应用
   4.3.4 应力波在木桥和木船现场检测中的应用
   4.3.5 应力波多维成像技术
  4.4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
   4.4.1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4.4.2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
  4.5 PILODYN检测技术及其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
   4.5.1 PILODYN检测的基本原理
   4.5.2 健康材PILODYN测试结果
   4.5.3 PILODYN检测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4.5.4 PILODYN检测电杆软腐病
   4.5.5 PILODYN在林木选育和板材分等上的应用
  4.6 木材阻抗图波仪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
   4.6.1 木材阻抗图波仪的基本原理
   4.6.2 木材阻抗图波仪在树木密度及年轮特征检测中的应用
   4.6.3 木材阻抗图波仪在立木腐朽和空洞检测中的应用
   4.6.4 木材阻抗图波仪在古建筑木构件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4.7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
   4.7.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4.7.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流程
   4.7.3 木材不同切面的近红外光谱信息
   4.7.4 NIR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4.7.5 NIR在木材性质预测中的应用
   4.7.6 NIR在木材加工及木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4.8 其他无损检测技术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
   4.8.1 射线检测法
   4.8.2 微波检测法
   4.8.3 红外线检测法
   4.8.4 振动检测法
   4.8.5 声发射检测法
   4.8.6 核磁共振检测法
   4.8.7 光学检测法
   4.8.8 脉冲电阻检测法
   4.8.9 表面光电子能谱法
 第5章 塑料的无损检测
  5.1 射线无损检测技术
  5.2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
   5.2.1 水中脉冲透射插入取代法
   5.2.2 直接接触法
  5.3 声发射无损检测技术
   5.3.1 脆性高分子微观裂纹的产生
   5.3.2 裂纹延伸产生的声发射
   5.3.3 环境应力裂纹或细微裂纹产生的声发射
   5.3.4 疲劳裂纹产生的声发射
   5.3.5 复合材料的声发射
  5.4 光学方法
   5.4.1 目视检测
   5.4.2 光弹性法检测
   5.4.3 激光全息摄影检测
   5.4.4 其他检测方法
 第6章 橡胶件的无损检测
  6.1 X射线检测
  6.2 全息照相检测
   6.2.1 观察微差表面位移的方法
   6.2.2 轮胎的加载方法
   6.2.3 对摄制系统的要求
  6.3 红外检测
   6.3.1 轮胎运转时的检测
   6.3.2 轮胎冷却时的检测
   6.3.3 有效加热轮胎的检测
  6.4 超声波检测
  6.5 微波检测
   6.5.1 微波反射法的基本原理
   6.5.2 轮胎内部缺陷微波检测系统
  参考文献
第13篇 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
 第1章 导言
  1.1 结构复合材料
   1.1.1 增强体
   1.1.2 基体
   1.1.3 界面
  1.2 功能复合材料
  1.3 常用复合材料
  1.4 先进复合材料
 第2章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
  2.1 真空袋热压罐法制件的无损检测
   2.1.1 纤维的树脂浸渍
   2.1.2 成型
   2.1.3 固化
   2.1.4 制件的无损检测
   2.1.5 制件的在役无损检测
  2.2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法制件的无损检测
   2.2.1 工艺过程
   2.2.2 工艺过程监测的必要性
   2.2.3 工艺过程监测的方法
   2.2.4 埋入金属丝超声波波导传感器
 第3章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
  3.1 概述
  3.2 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Al/SiCP)的无损检测
   3.2.1 颗粒增强体体积分数的超声波法评估
   3.2.2 颗粒分布的检测
   3.2.3 弹性模量和弹性各向异性的超声波检测
   3.2.4 孔隙率的评估
  3.3 SiC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
   3.3.1 纤维分布的检测
   3.3.2 纤维-基体界面的表征
   3.3.3 制件过程中固结的监测
   3.3.4 疲劳损伤的无损表征
  3.4 SiC晶须和连续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
   3.4.1 SiC晶须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
   3.4.2 连续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
 第4章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
  4.1 概述
  4.2 组成和成形方法
   4.2.1 组成
   4.2.2 成形方法
  4.3 缺陷的无损检测
   4.3.1 孔洞的超声波检测
   4.3.2 微小孔洞的超声波检测
   4.3.3 分层的检测
   4.3.4 孔隙率的检测
  4.4 界面(中间相)的无损表征
   4.4.1 应用中子衍射技术测量残余长度
   4.4.2 界面连接质量的超声波表征
  4.5 纤维分布的检测
   4.5.1 纤维体积分数的超声波检测
   4.5.2 纤维取向的超声波斜入射检测
   4.5.3 纤维体积分数和取向的超声瑞利波检测
   4.5.4 晶须丛生(结块)的超声波检测
  4.6 热氧化损伤的无损检测
  参考文献
第14篇 胶接件的无损检测
 第1章 概述
  1.1 胶接件的主要结构型式
  1.2 对无损检测的要求
 第2章 缺陷类型及产生原因
 第3章 粘接前的无损检测
 第4章 胶接件的无损检测方法
  4.1 目视检测
  4.2 敲击法
  4.3 声振检测
  4.4 超声波检测
  4.5 射线检测
  4.6 激光全息照相
  4.7 剪切散斑检测
  4.8 热学检测
  4.9 声发射与声-超声波检测
 第5章 常用无损检测方法选择
 第6章 检测条件
  6.1 人员要求
  6.2 设备要求
  6.3 标准试块
  6.4 验收标准
   6.4.1 对压坑与转折缺陷的要求
   6.4.2 板-板粘接缺陷的验收标准
   6.4.3 蜂窝胶接件验收标准
   6.4.4 单个缺陷的验收标准
   6.4.5 群集状缺陷的验收标准
  参考文献
第15篇 材料和制件在役状态的无损检测
 第1章 疲劳的无损检测
  1.1 概述
  1.2 疲劳损伤的磁学方法检测
   1.2.1 磁粉法检测
   1.2.2 漏磁(磁扰法)检测
   1.2.3 矫顽力、剩磁、磁导率检测
   1.2.4 磁巴克豪森效应
   1.2.5 磁声发射检测
   1.2.6 弯曲缠绕磁强计阵
  1.3 热学方法检测
   1.3.1 红外法检测
   1.3.2 被动热图检测
   1.3.3 金属中早期疲劳损伤的温差电探测
  1.4 声学方法
   1.4.1 声发射法
   1.4.2 超声波法
  1.5 射线法
   1.5.1 正电子淹没法
   1.5.2 γ射线法
  1.6 电学方法
   1.6.1 涡流法
   1.6.2 外激电子发射
   1.6.3 电位法(参阅本手册第4篇第2章)
   1.6.4 凝胶电极成像法
   1.6.5 电流注入法
   1.6.6 交流场测量技术
  1.7 光学方法
 第2章 蠕变的无损检测
  2.1 概述
  2.2 超声波法检测
   2.2.1 蠕变损伤的声速表征
   2.2.2 蠕变损伤的声衰减表征
   2.2.3 蠕变损伤的声反向散射(噪声)表征
   2.2.4 两种镍基高温合金蠕变损伤的超声波速度、超声波衰减检测
  2.3 密度变化法测量
  2.4 电学方法检测
   2.4.1 电位降法
   2.4.2 涡流法
  2.5 热学方法检测
  2.6 电化学方法检测
 第3章 腐蚀的无损检测
  3.1 概述
  3.2 大气腐蚀的无损检测
  3.3 缝隙腐蚀的无损检测
   3.3.1 覆层下金属腐蚀的风扇热图法检测
   3.3.2 搭接铝板间腐蚀的射线透视检测
   3.3.3 激光散斑检测
   3.3.4 用热线源扫查对腐蚀做热图表征
   3.3.5 叠合铝板腐蚀变薄的涡流检测
   3.3.6 飞机机体构件腐蚀的脉冲涡流检测
  3.4 晶闸腐蚀和剥蚀的无损检测
   3.4.1 涡流法检测
   3.4.2 超声波法检测
  3.5 氢损伤的无损检测
   3.5.1 反向散射
   3.5.2 频谱分析
   3.5.3 速度比
   3.5.4 力学性能的检测
   3.5.5 中子射线照相
  3.6 用简单纤维光方法进行构件的在位腐蚀检测
  参考文献
第16篇 铁道运输部门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第1章 导言
 第2章 钢轨的无损检测
  2.1 概述
  2.2 新制钢轨的无损检测
   2.2.1 超声波探伤
   2.2.2 涡流探伤
   2.2.3 质量要求
  2.3 在役钢轨的无损检测
   2.3.1 在役钢轨无损检测方法及其发展
   2.3.2 核伤探测
   2.3.3 螺孔裂纹的探测
  2.4 钢轨焊缝的无损检测
   2.4.1 焊缝类型和探伤要求
   2.4.2 钢轨焊缝缺陷及其探伤方法
   2.4.3 钢轨焊缝的分区探测
   2.4.4 钢轨焊缝不停顿探伤法
   2.4.5 缺陷当量大小的测定
 第3章 机车车辆零部件的无损检测
  3.1 概述
  3.2 车轴的无损检测
   3.2.1 新制车轴的无损检测
   3.2.2 在役车轴的无损检测
   3.2.3 磁粉探伤
  3.3 车轮和轮箍的无损检测
   3.3.1 新制车轮(包括轮箍)的探伤
   3.3.2 使用中车轮的探伤
  参考文献
第17篇 核电无损检测
 第1章 核能基础
  1.1 核电概述
  1.2 核电系统及工作原理
  1.3 核电主要设备及安全分级
   1.3.1 一回路系统和设备
   1.3.2 一回路辅助系统和主要设备
   1.3.3 二回路系统和设备
   1.3.4 核电设备安全分级
  1.4 核电厂核安全的三道安全屏障
 第2章 核工业无损检测
  2.1 核电无损检测的范围与主要内容
  2.2 核工业无损检测基本条件与要求
   2.2.1 核工业无损检测人员
   2.2.2 检测设备与工具
   2.2.3 检测规程
   2.2.4 工业安全
 第3章 核辐射防护
  3.1 与放射性相关的物理量
  3.2 核工业无损检测的辐射环境
   3.2.1 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
   3.2.2 人类生活环境中的放射性
  3.3 辐射防护的目的和原则
   3.3.1 辐射防护的目的
   3.3.2 辐射防护的原则
  3.4 放射性的危害及防护
   3.4.1 外照射的危害及防护
   3.4.2 内照射的危害及防护
   3.4.3 表面污染的危害及防护
   3.4.4 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护
   3.4.5 放射性环境中应特别注意的事项
   3.4.6 辐射控制区的管理
  3.5 核安全文化
 第4章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4.1 质量保证的作用和意义
  4.2 核电质量保证的形成和发展
  4.3 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和导则
  4.4 核电质量保证大纲
  4.5 核工业无损检测的质量保证
   4.5.1 概述
   4.5.2 核工业无损检测中的过程控制
 第5章 核电无损检测法规和标准
  5.1 核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5.2 核安全监督管理
  5.3 核安全无损检测标准
   5.3.1 核燃料元件标准
   5.3.2 核行业标准
   5.3.3 核电当前应用的其他标准
第18篇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章 制造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1.1 锅炉制造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1.1.1 目视检测
   1.1.2 焊缝表面无损检测
   1.1.3 焊缝内部无损检测
  1.2 钢制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1.2.1 表面检测
   1.2.2 射线检测
   1.2.3 超声波检测
   1.2.4 压力容器耐压试验的声发射检测
  1.3 有色金属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1.3.1 超声波检测
   1.3.3 渗透检测
   1.3.4 目视检测
   1.3.5 声发射检测
   1.3.6 泄漏检测
   1.3.7 激光全息检测
  1.4 非金属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1.4.1 目视检测
   1.4.2 声-超声波检测
   1.4.3 声发射检测
 第2章 安装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2.1 电站锅炉安装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2.2 大型压力容器安装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2.2.1 射线与超声波检测
   2.2.2 磁粉检测与渗透检测
   2.2.3 耐压试验的声发射检测
  2.3 压力管道安装过程中的无损检测
   2.3.1 射线检测
   2.3.2 超声波检测
   2.3.3 压力试验和气密性试验
 第3章 在用承压设备的无损检测
  3.1 在用工业锅炉的无损检测
   3.1.1 目视检测
   3.1.2 表面检测
   3.1.3 电磁涡流表面裂纹检测
  3.2 在用电站锅炉的无损检测
   3.2.1 漏磁检测
   3.2.2 涡流检测技术
   3.2.3 磁记忆检测
   3.2.4 红外热成像检测
  3.3 在用一般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
   3.3.1 表面检测
   3.3.2 超声波检测
   3.3.3 射线检测
   3.3.4 涡流检测
   3.3.5 声发射检测
   3.3.6 磁记忆检测
   3.3.7 漏磁检测
   3.3.8 红外检测
  3.4 在用球形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
   3.4.1 射线检测
   3.4.2 声发射检测
  3.5 在用高温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
   3.5.1 带保温层压力容器腐蚀状态脉冲涡流检测
   3.5.2 高温压力容器衬里缺陷的红外热成像检测
  3.6 在用换热器的无损检测
   3.6.1 在用换热器铁磁性钢管的远场涡流检测
   3.6.2 在用换热器非铁磁性金属管的涡流检测
  3.7 在用移动式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
  3.8 在用低温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
   3.8.1 在用低温型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
   3.8.2 在用低温绝热式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
  3.9 在用工业管道的无损检测
   3.9.1 表面无损检测
   3.9.2 射线或超声波检测
   3.9.3 漏磁检测
   3.9.4 超声波导波检测
  3.10 在用埋地管道的无损检测
   3.10.1 管道内部机器人检测技术
   3.10.2 埋地管道不开挖检测技术
   3.10.3 泄漏检测
  参考文献

机工科技数字图书馆